【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摩罗婆提(梵Amarāvatī)
印度东南部的都市。在克里希那(kṛṣṇa)河下游南岸。“amarāvatī”一语,有“不死之都”的意思。西元1797 年麦肯尼基(Mackenjie)上校在此地所发现的废塔,是印度古代三大佛塔之一,约建于西元二世纪(或说西元前二世纪)左右。该塔已破败不堪,仅存若干大理石栏楯和装饰塔面的石板,今收藏在马德拉斯政府博物馆和不列颠博物馆。
这些栏楯和石板上的浮雕,技法优异,富于变化,内容以佛传图为主,佐以若干本生图。在佛传之中,大多以佛足迹、法轮等物来象征佛陀,间或有若干直接描绘佛陀形像的图案。此中,以象征方式表现佛陀的手法系承袭巴路特等地的雕术,而直接描绘佛陀形像的方法则系受犍陀罗艺术所影响。据此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交流的情形。
又,在众多饰板中,有一块饰板雕有塔的图案,从中可知该塔原来是作覆钵状,四周环绕着精雕细琢的栏楯,四方入口处的顶端各耸立着五根柱子。根据勘查的结果,此塔的基部直径约五十公尺,栏楯高约四公尺。有谓此塔即弗婆势罗僧伽蓝或阿伐罗势罗僧伽蓝之遗址。
此外,1926年发现的龙树山遗迹,即在此城附近。其建立年代较阿摩罗婆提迟一世纪。在当地所发现的碑文中,可看到若干佛教部派的名称,颇具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 高田修《印度南海の佛教美术》;S. Beal《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