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毗达磨灯论(梵Abhidharmadīpa with Vib-hāṣāprabhāvṛtti)
说一切有部之论书。为专事批判《俱舍论》的论典。西元1937年,罗睺罗三雅纳(Rāhula Sāṃkṛtyāyana)于西藏所发现的写本。1959年,杰尼(P. Jaini)校订后出版。系由韵文(kārikā)部份的〈abhidharmadī-pa〉,和散文的注释部份〈vibhāṣāprabhā-vṛtti〉所构成的小乘论书。汉、藏两译本皆不存。作者自称“灯者”(Dīpakāra),而称世亲为“论藏编纂者”(Kośakāra)。本书站在说一切有部的立场,以反驳、批判《俱舍论》为基本论点。其观点与众贤(Saṃghabhara)的《顺正理论》《显宗论》类似,但众贤所撰之二书几乎完全承袭《俱舍论》的偈颂,而本书则有新作。
全书由八章(adhyāya)构成,各章又细分为四句(pāda)。除了第七章(Jñāna-vibhāga)以外,其余诸章皆无名称,但可以确定本论与《俱舍论》的结构相同。全书散佚颇多,今所存者唯第一章七十一颂、第二章七十八颂、第三章四颂、第四章一0五颂、第五章一二五颂、第六章九十二颂、第七章五十八颂、第八章六十四颂,合计五九七颂及其注释。兹略述各章大略如次︰
第一章,论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批判世亲对于有漏法随增(anuśerate)的规定;对于眼根见、眼识见的问题,则主张传统毗婆师的根见说。至于“有对”,其看法与《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相同。又,曾对胜论学派的padārtha说、数论学派的prakṛti说加以批判,此为《俱舍论》所无者。
第二章,提到二十二根,其次就世亲对寻(vitarka)、伺(vicāra)所说,有所批驳,并强调此为实有的心所法。
第三章,为写本中散佚最多的部份。内容为有关世界的破坏(saṃvartanī)情形。
第四章叙及一般业论,然关于无表色假实问题之部份已经散佚。此外也谈到檀、戒、进、慧四波罗蜜。
第五章,论述有关随眠(anuśaya)的问题。论中极力反对经部的看法,主张随眠就是烦恼(kleśa)。并与《俱舍论》同样,在本章展开三世实论,举出法救、妙音、世友、觉天四人传统的实有说。
第六章,相当于《俱舍论》的〈贤圣品〉;第七章,相当于〈智品〉;第八章,相当于〈定品〉,可惜绝大部份都已亡佚,留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
关于本书的作者,学界以为可能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所提的众贤的后辈无垢友(Vimalamitra),年代大约是西元450至550年左右。
[参考资料] P. S. Jaini《Abhidharmadīpa withVibhaṣaprabhavṛtti,critically edited with notes and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