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波陀那(梵Avadāna,巴Apadana)
原始经典之一种体裁。在十二部经中,位列第七。译为譬喻,或出曜。指经典中以通行于世间的浅显譬喻、寓言,诠显深远甚妙教理的部分。《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云(大正25‧307b)︰“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经,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
别译《阿含经》中,有《阿育王譬喻经》《杂譬喻经》等属于阿波陀那的经典。而现存的梵典中,也有《Aśokavadāna》《Di-vyāvadāna》《Avadānaśataka》等譬喻类的经典。
◎附︰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第五节(摘录)
“阿波陀那”,一般都译为“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被推为分教的一分,应该是迟于“九分教”的。但立“九分教”的部派,如铜鍱部(Tamra-śātiyāḥ)的《小部》中,有〈阿波陀那〉;大众部(Mahāsāṁghi-kāḥ)所传的《杂藏》中,也有“本行”。这可见立“九分教”,或立“十二分教”,虽部派间有所不同,而各派的圣典,有称为“阿波陀那”的部类,却是一致的。
在佛教中,“阿波陀那”为通俗而流行极广的部类。对于北方佛教的开展,有着深远广大的影响。源远流长,所以情形极为复杂。译为“譬喻”的原语,有三︰(1)Apadāna,Avadāna,音译为阿波陀那、阿婆陀那等;义译为譬喻、证喻、本起等。巴梨《小部》的〈譬喻〉(Apadāna)与此相合。(2)Aupamya,《法华经》九分教中的“譬喻”,是使用此语的。Aupamya,是一般的譬喻,为《阿含经》以来所常用。如芦束喻、火宅喻、化城喻,都是这类的譬喻。(3)dṛṣṭānta,也译为譬喻,是因明中譬喻支的喻;譬喻师(Darṣṭntika)由此语得名。然分教中的“譬喻”──“阿波陀那”,一向是以Apadāna,Avadāna为主的。“譬喻”是什么?“譬喻”的本义是什么,近代学者,或研究字义,或从现存的“譬喻”部类而分别其性质,而提出种种有意义的解说。我以为︰“譬喻”的广大流行,性质复杂,是三类“譬喻”的结合,应用于通俗教化的结果。(中略)“阿波陀那”──经师的本义,应为伟大的,光辉的事迹。律师所传的“阿波陀那”,从事迹而说忝恶的业缘;善恶业缘,为(过去)事迹的一部分,总名“阿波陀那”。从“律藏”所传,《小部》所传,《大智度论》所引述,“阿波陀那”只是现事与宿因。在佛教的通俗弘化时,引“阿波陀那”为事证,于是与比况(Aupmaya)相近,相合。西元三世纪,“阿波陀那”已被译为“譬喻”了。西元二、三世纪,譬喻师(Dārṣṭntika)脱离说一切有部,而独立盛行起来。这是以广说“譬喻”(dṛṣṭānta)得名,而譬喻更通俗化的。“阿波陀那”、“阿波摩耶”,在实际应用中,与dṛṣṭānta相结合。传说譬喻大师鸠摩罗罗陀(Kumāralāta),造《显了论》《日出论》,都是“为令晓悟所立义宗,广引多门比例开示”。“阿波陀那”,被想起了赫赫光辉的意思,而被解为“有比况说,隐义明了”了。“阿波陀那”被解说为“譬喻”,是通俗弘化所引起的。论到原始的意义,应以圣贤的光辉事迹为是。
[参考资料]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平川彰著作集》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