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特曼(梵ātman)


  印度哲学名词。关于其语源,有多种说法,并不一致。在印度最古的文献《梨俱吠陀》中即曾出现此语,表示气息、精神、我。进而被用为表示人类生活机能之总体,或表其中心、本质。在《奥义书》时代,印度哲学盛说阿特曼与宇宙的第一原理“梵”同一,此语遂意味普遍我。此万人之我的阿特曼,成为世界之原理而创造宇宙,是普遍存在,表永远不灭之实在。若体认人类之真髓阿特曼与宇宙之本体──“梵”,系一体不二,亦即自觉梵我一如,即是最高的认识。此即为解脱之道。其后,阿特曼成为印度哲学诸学派的根本研究课题。佛教强调无我思想,认为并无实体之自我存在。以为现实之我系由五蕴等多种要素和合而成,可见佛教所否定者,即为此阿特曼。
  [参考资料] 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学の自我思想》;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