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耨达池(梵Anavatapta,巴Anotatta、Anava-tatta,藏Ma-dros-pa)
印度古代相传之阎浮洲四大河的发源地。又作阿那达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多池、阿那跋达多池,或作阿耨池。意译为无热恼池、无热池、清凉池。依《大毗婆沙论》卷五、《俱舍论》卷十一等所述,此池位于大雪山(Himālaya)之北,香醉山(Candhamāda-na)之南,名为无热恼,周围有八百里,以金、银、琉璃、颇梨等四宝装饰岸边,池中金沙弥漫,清波皎镜。有八地菩萨以愿力化成龙王,潜居其中,出清冷之水,以供给赡部洲。即从池东面银牛之口出恒河(Gaṅgā),从南面金象之口出信度河(Sindhu),从西面琉璃马之口出缚刍河(Vakṣa),从北面颇胝师子之口出徙多河(śītā),各绕池一匝而入海。
上述四河分流的传说,基督教的《创世记》中亦有类似情节,谓从伊甸园中四河分流。据近世民族学者所说,这是太古时代雅利安人未分东西以前,同住在帕米尔高原时产生的传说。依此,则阿耨达池或位于中国所谓的葱岭山上。有学者主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恒河之水源即是,或指在西藏的玛那沙罗瓦尔(Mana-sarowar)湖。相传阿育王曾托其子摩哂陀携带贵重物品赠与锡兰王,其中包括阿耨达池水,由此可知印度自古对此池即甚尊崇。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八;《大楼炭经》卷一;《起世经》卷一;《四分律》卷三十三;《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大智度论》卷三、卷七;《玄应音义》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