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育王寺
位于浙江宁波市东面的阿育王山上。相传印度阿育王为供养释迦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分置于南赡部洲各地。其中,中国原设有十九塔,后唯存一塔,系慧达(原名刘萨诃)于西晋‧太康二年(281)掘得。该塔非金玉铜铁,又非岩石,呈紫黑色。塔身呈四方形,四面各刻有萨埵王子变、舍眼变、出脑变、救鸽变等佛本生故事。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即供于钟内。慧达遂建精舍供奉该塔,此即阿育王寺的由来。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敕建塔及禅室,令众僧来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罽宾国僧昙摩蜜多复建寺塔,称广利寺。梁‧普通三年(522),武帝时复加修建,赐号阿育王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广利禅寺,乃成十方禅院。英宗治平三年(1066),云门宗僧大觉怀琏来住,大举宗风。此后,临济宗僧大慧宗杲、无示介谌、佛照德光、无准师范、虚堂智愚等相继来住,此寺遂成为临济宗道场,寺誉隆盛。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世祖敕令重建堂宇。明‧洪武元年(1368),约之崇裕复兴之;洪武十五年,改名育王寺,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位。其后,万历、崇祯、清‧康熙年间屡有重修,迄至今日。
全寺建筑规模宏大,占地八万平方公尺。现有钟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大佛殿、藏经楼等,均为清代以来所建。寺尤因藏有一粒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顶骨)而闻名。此外,寺内有两塔,一在山上,俗称上塔;一在山下,俗称下塔。上塔已残,下塔重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为寺内最古的建筑之一。寺内另存有宸奎阁碑(宋‧苏东坡题)、妙喜泉铭、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等文物。
[参考资料] 《法苑珠林》卷十三、卷三十一;《梁高僧传》卷十三;《释氏稽古略》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