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育王经


  十卷。梁代僧伽婆罗(古代扶南国来中国僧人)译。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法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等因缘始末的史籍。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册。它和西晋‧安法钦所译的《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此经全文总分九品,即贯串以上史迹分述为九个因缘。但经的原始目录上漏列了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一目,而只列作八品。其内容顺序与晋译本《阿育王传》大体一致,仅叙述上稍有出入和译语上有些差异。现只对照两译的品目开合作表如下︰
  ┌──────────────────┬───────────────┐
  │晋译本《阿育王传》(七卷)     │梁译本《阿育王经》(十卷)  │
  ├──────────────────┴───────────────┤
  │(1)本施土缘(卷一)────────(一)生因缘(卷一)     │
  │(2)阿育王本缘传(卷一、二)────(2)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 │
  │                   (3)供养菩提树因缘(卷三) │
  │(3)阿恕伽王弟本缘(卷二)────────毗多输柯因缘(卷三)  │
  │(4)驹那罗本缘(卷三)───────(4)鸠那罗因缘(卷四)   │
  │(5)半庵罗果因缘(卷三)──────(5)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卷五)│
  │(6)优波匊多因缘(卷三、四)────(6)佛记优波笈多因缘(卷六)│
  │(7)摩诃迦叶涅槃因缘(卷四)                   │
  │(8)摩田提因缘(卷四)───────(7)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9)商那和修因缘(卷五)         卷七、八)       │
  │(10)优波毛多因缘(卷五、六、七)─(8)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卷九、│
  │(11)阿育王现报因缘(卷七)       十)(缺)       │
  └──────────────────────────────────┘
  两译的比较︰在佛教历史记载上,此经至优波□多得郗迵征柯而付法入灭即告终卷,晋译本则尚有其以后的三恶王出世与阿育王现报因缘等事。在世代的序列上,关于阿育王的前代系统,此经则简单地叙列旃那罗笈多、频头莎罗、阿输柯三世,晋译本则详列有从频婆娑罗到阿恕伽的十二世;对于阿育王的后代,此经叙列鸠那罗、三波地、毗梨诃钵底、毗梨沙斯那、弗沙跋摩、弗沙蜜多罗六世,晋 1译本则只列驹那罗、贰摩提(一作贰摩留)、耆呵提、弗舍摩、弗舍蜜多五世等。以上是两译的显著差异,但其根源则似同出一本。由于此经的原本,是梁‧天监二年(503)由扶南国(今柬埔寨)高僧曼陀罗自本国赍来,即为当时南海流传之本,而晋译本则系太康二年至光熙元年间(281~306)安息国(伊朗一带)高僧安法钦所译,可能是西域流传之本。在以上不同时间地点辗转传诵或抄写中,就可能产生有种种差异之点,但这对于阿育王时代佛教的研究,是有可互相参考的价值的。
  关于此经的梵文原本,如经后附记(大正50‧170a)︰“从阿育王因缘乃至优波笈多入涅槃,外国凡三千一百偈,偈三十二字。”由此可想见此经的篇幅。在译文中,此经比晋译本较多保存了原来的偈颂形式,而晋译本则多改作散文。(高观如)
  ◎附︰印顺〈佛灭纪年抉择谈〉(摘录自《妙云集》下编{9})
  阿育王传的内容
  (一)本传的组织概说 《阿育王传》,西晋惠帝时(290~306)的安法钦译,凡五卷(或分七卷),十一品。异译现存二本︰
  (1)刘宋‧元嘉中(435~453)求那跋陀罗(Guṇabhadra)译,名《无忧王经》。《出三藏记》作一卷,缺本。其实,被误编于《杂阿含经》中,即二十三、二十五──两卷;不分品。
  (2)梁‧天监中(506~518),僧伽婆罗(Saṅghapāla)译,名《阿育王经》,凡十卷,八品。此外,有《大阿育王经》,已经佚失。现存梵文《Divyāvadāna》第二十六到二十九章,与此相合。依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说︰殑世弥陀罗跋陀罗(Kṣemendrabhadra)所编的《付法传》,关于阿育王部分,依据七种譬喻──“阿育王譬喻”、“阿育王教化譬喻”、“阿育王龙调伏譬喻”、“法塔譬喻”、“法会譬喻”、“黄金献供譬喻”、“鸠那罗(Kuṇāla)王子譬喻”。关于付法部分,从阿难(āanda)到善见(Sudarśana),都有譬喻。
  比对汉译的三种译本,彼此有增减处。《阿育王传》在印度,是有不同诵本的。宋译最简︰阿育王部分,没有王弟与王子因缘。付法传承部分,但略说授优波□多记,与法灭的故事。晋译与梁译,大体相同;但梁译缺法灭的故事,晋译又独多“阿育王现报因缘”。(中略)
  比对本传的三译不同,可论断为︰晋译的《阿育王传》,除〈阿育王现报因缘品〉,其他的内容与结构,都是本传的原有部分。梁译没有法灭故事,然“未来三贼国王”的传说,见于佛记优波笈多因缘。宋译没有诸师相承部分,然佛记优波掘多,即诸师相承的发端,也已存在。没有王子王弟因缘,然育王不传位王子,传位于王孙,与晋译、梁译都相合。大概的说︰宋译以育王护法事业为重心,所以有所节略。
  晋译的〈阿育王现报因缘品〉,是宋、梁二译所没有的。这实在是另一种“阿育王譬喻集”,安法钦译出而附编于本传的。这不但因为宋、梁二译没有,更由于内容与本传不一致,如龙王譬喻,请宾头卢譬喻。这虽非本传固有的内容,然传说也还是极早的,西元前后已存在了。
  (二)本传对于后代的影响 以阿育王、优波□多为中心而编纂的本传,成为大陆佛教公认的史实。阿育王与优波□多,出于佛灭百余年,也是众所共知的传说。本传的影响,非常广大,今举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大众末系的《分别功德论》,譬喻者马鸣(Aśvagh-oṣa)的《大庄严经论》,大乘中观者龙树(Nāgārjuna)的《大智度论》,以见影响的一斑。
  《大毗婆沙论》,编纂于西元二世纪中。所叙因缘与本传一致的,有补沙友──弗沙蜜多罗毁法缘(卷一二五);商诺迦入灭缘(卷十六);迦叶入灭缘(卷一三五);优波笈多降魔化佛缘(卷一三五);拘睒弥法灭缘(卷一八三)。
  《分别功德论》,为大众部末派的论典。与本论一致的,有善觉比丘误入地狱缘;王弟修伽跖路七日作王缘(卷二)。
  马鸣的《大庄严论》,也是二世纪的作品。引用本传的,有育王施半庵摩勒果缘(卷五);优婆□多降魔化佛缘(卷九)。马鸣引用〈阿育王现报因缘品〉的,有大臣耶赊卖人头缘(卷三);育王宫女拨幕听法缘(卷五);比丘口有香气缘(卷十);夫妇自卖布施缘(卷十五)。
  龙树的《大智度论》,是西元三世纪的作品,也曾引用本论。如王弟韦陀输七日作王缘(卷二十);阿输迦宿生施土缘(卷十二、卷三十二);如来游化北天竺缘(卷九);迦叶入灭缘(卷三)等。现报因缘中的比丘口有香气缘,也见于《智论》。
  本传为大陆佛教的早期传说,为声闻佛教、大乘佛教界的共同采用,极为明显。
  [参考资料] 《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唐内典录》卷四;《古今译经图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