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达婆吠陀(梵Atharva-veda)


  印度古代文献四吠陀之一。又作阿闼、阿闼婆拏、阿他。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习俗,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宇宙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民俗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摩奴法典》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参考资料] 《百论疏》卷上;《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十(本);R. Roth & W. D. Whitney《Atharva Veda Sanhita》;M. Bloomfield,《TheAtharva-Veda and the Gopatha-Brā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