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閦佛(梵Akṣobhya-buddha,藏Saṅs-rgyasmi-Ḥkhrugs-pa)
又译不动如来。梵名Akṣobhya,汉译有阿閦、阿閦韦卑、无瞋恚、不动、无动等。这是出现在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
阿閦佛在因地时,受到大目(或“广目”)如来的启发,乃发起“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阿閦”一词的梵文原意,就是不瞋恚的意思。引申为对众生恒起慈悲心,永不为瞋恚所动。这种誓愿,也是修习菩萨道者应有的共同心理基础。阿閦佛的累劫修行,就是怀抱着这一根本誓愿而从事六波罗蜜及断三毒的修道过程。
阿閦佛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的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曰“善快”。基于他的愿力,这一佛刹之中没有三恶道、一切人都行善事、淫怒痴之念甚薄、没有邪说外道、衣食有芳香、住所皆七宝所成……。境界极其殊胜。
依《大宝积经》所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缘有多种,但是,最根本的因缘则是“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在国人甚为熟谙的《维摩诘所说经》里,曾经对阿閦佛有扼要的描述。该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来此土的。阿閦佛
◎附︰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第一节(摘录)
阿閦佛(Akṣobhya),是他方佛之一,在初期大乘佛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从阿閦佛的因位发愿,及实现净土的特征,可以明白的看到了,释尊时代一位圣者的形像。阿閦佛的本愿与净土,有什么特色?据《阿閦佛国经》说︰从前,东方有阿毗罗提(Abhirati,甚可爱乐的意思)国土,大目(或译广目)如来出世,说菩萨六波罗蜜。那时有一位比丘,愿意修学菩萨行。大目如来对他说︰“学诸菩萨道者甚亦难。所以者何?菩萨于一切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有瞋恚。”这位比丘听了,当下就发真实誓言说︰“我从今以往,发无上正真道意。(中略)当令无谀谄,所语至诚,所言无异。唯!天中天!我发是萨芸若意,审如是愿为无上正真道者,若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起是瞋恚,(中略)乃至成最正觉,我为欺是诸佛世尊!”
这位比丘立下不起瞋恚的誓愿,所以大家就“名之为阿閦”,阿閦是无瞋恚、无忿怒的意思。也可解说为︰不为瞋恚所动,所以或译为“不动”。阿閦菩萨所发的大愿,当然还多,而不起瞋恚──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是菩萨道的根本愿,所以立名为阿閦。在阿閦菩萨的誓愿中,有一项非常突出的誓愿,是︰“世间母人有诸恶露。我成最正觉时,我佛刹中母人有诸恶露者,我为欺是诸佛世尊。”等到成佛时,“阿閦佛刹女人,妊身产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閦如来昔时愿所致。”阿閦菩萨发愿修行,以无瞋恚为本,而注意到女人痛苦的解除。大乘佛法兴起时,显然不满于女人所受的不幸、不平等。所以初期的大乘经,每发愿来生脱离女身,或现生转女成男。这似乎不满女人的遭受,而引起了厌恶自卑感,然而阿閦菩萨的意愿,却大不相同。何必转为男人?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产所有的苦痛,女人还是女人,在世间,论修证,有什么不如男子呢!
阿閦菩萨的愿行,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Aṅguli-māla),非常类似。鸯掘摩本是一位好杀害人的恶贼,受到释尊的感化,放下刀杖而出家,修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曾经是恶贼,伤害很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每每被人咒骂,或加以伤害,可是他一点也不起瞋心。一次,鸯掘摩出去乞食,见到妇人难产的痛苦,生起了“有情实苦”的同情。回来告诉释尊,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解除产妇的苦痛。如《中部》(八十六)〈鸯掘摩经〉说(《南传》11上‧139)︰“妇人!我得圣生以来,不故意夺生类命。若是真实语者,汝平安,得平安生产!”
鸯掘摩的真实誓言──从佛法新生以来,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妊妇得到了平安。这与阿閦菩萨的真实誓愿,“妊身产时,(中略)无有诸苦”,可说完全一致。鸯掘摩曾作偈说(《南传》11上‧141)︰“我先杀害者,今称不害者。我今名真实,我不害于人。”
阿閦菩萨发愿,从此名为“阿閦”;鸯掘摩出家成圣,从此名为“不害”。阿閦与不害(Ahiṃsa),梵语虽不同,而意义是相近的。舍去从前的名字,得一新名字,鸯掘摩与阿閦也是同样的。阿閦的愿行与净土,是从不起一念瞋恚伤害心而来。释尊的感化鸯掘摩,真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教最著名的故事。佛使他不再起残杀伤害心,又结合了用真实誓言,救济产难的故事,更加动人,传布也更普遍。这是人间的普遍愿望,而表现在鸯掘摩身上。这种人类的共同愿望,深化而具体表现出来,就成为大乘经中,阿閦菩萨与阿閦净土的特征。(中略)
阿閦佛土与阿弥陀佛土,为初期大乘的东西二大净土。一经传布出来,必然要引起教界的反应,于是有更多的本生传说出来。《贤劫经》说︰过去,使众无忧悦音王,护持无限量法音法师。无限量法音法师,是阿弥陀佛前身;使众无忧悦音王,是阿 □佛的前身。这是阿弥陀为师,而阿閦为弟子了。《决定总持经》说︰过去的月施国王,从辩积法师听法。辩积是阿閦佛前身,月施是阿弥陀佛前身。这是阿閦为师,阿弥陀为弟子了。东西净土的二佛,有相互为师弟的关系。上面说到︰《阿閦佛国经》说︰当时阿閦菩萨,是从大目如来听法而发愿的。《阿弥陀经》说法藏比丘从世自在王佛发心,而《贤劫经》说︰净福报众音王子,从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听法。净福报众音王子是阿弥陀佛前身,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是大目如来前身。阿弥陀佛也以大目如来为师,与阿閦佛一样。这一本生,是从互相为师弟的关系,进一步而达到了共同的根源。“大目”,唐译《不动如来会》作“广目”。大目或广目的原语,虽没有确定,但可推定为卢遮那。毗(vi)是“最高显”的,卢遮(舍)那(Rocana)是“广眼藏”的意思,广眼就是广目或大目。阿閦与阿弥陀,都出于大目,可说都是毗卢遮那所流出的。毗卢遮那如日轮的遍照,那末东方净土的阿閦佛,象征日出东方。阿閦住于无瞋恚心而不动,是菩提心。菩提心为本,起一切菩萨行,如日轮从东方升起,光照大地,能成办一切事业。阿弥陀佛土如日落西方,彼土──那边的光明无量。从日出到日没,又从日没到日出,所以阿閦佛与阿弥陀佛,有互为师弟的意义。二佛都出于大目如来,那是以释尊究竟的佛德为本,方便设化,出现东西净土。古代的本生话,是直觉到这些意义,而表示于本生话中的。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维摩经略疏》卷五;《首楞严三昧经》卷上;《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印顺《净土与禅》;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四章;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