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阇世王(梵Ajātaśatru vaidehīputra,巴Ajātasattu vedehiputta,藏Ma-skyes-dgra)


  佛陀在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又作阿阇贳王、阿阇多设咄路王、阿社多设咄路王、阿阇多沙兜楼王。意译未生怨、法逆。其父为频婆娑罗王,母名韦提希,故亦称阿阇世韦提希子。相传频婆娑罗王年老无子,欲求一子。时,相师占曰︰“毗富罗山有一仙人将死,死后必托生为太子。”王求子心切,闻言即遣人暗杀仙人,夫人遂有孕。如是,以其未生前即已结怨,故称之为未生怨。又有一说,谓阿阇世王初生时,相师预言此子后将弑父,王惊怖万分,遂自楼上将之投弃,然仅断损一指而未死,故又称婆罗留支(Balaruci,意译折指、无指)。
  阿阇世长大后,被立为太子。后受提婆达多(Devadatta)的教唆而自立为王,将其父幽禁于地牢中,并削其足底,终使其饿死于狱中。在位三十二年(一说二十七年)间,吞并邻近诸小国,国力强盛,并尝与迦尸国波斯匿王数度交战。其间,尝深悔弑父之罪,乃依耆婆之劝,皈依佛陀,此后乃成为佛教教团的大护法。佛灭后,分得佛陀遗骨八分之一,起塔供养;又竭力协助摩诃迦叶等于七叶窟结集佛典。据传王于佛陀入灭前八年即位,殁年则为佛灭二十四年后。
  [参考资料] 《善见律毗婆沙》卷二;《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观无量寿经》;《杂阿含02经》卷四十六;《出曜经》卷二十二;《阿阇世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