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阇梨(梵acārya,巴ācariya,藏slob-dpon)


  音译又作阿祇梨、阿祇利、阿舍梨、阿遮梨耶、阿遮利耶。意译为轨范、正行、应可行、教授、传授。其意义犹如一般所谓之“师范”。小乘佛教指匡正弟子行为,堪为师范的高僧为阿阇梨;大乘圆顿戒则称文殊为羯磨阿阇梨、弥勒为教授阿阇梨。密教虽也有以大日如来或诸佛菩萨为阿阇梨的情形,但狭义之阿阇梨则指灌顶及传法灌顶的导师。
  关于阿阇梨的类别,《五分律》卷十六说有五种阿阇梨。即出家、羯磨、教授、受经、依止。其中,“依止阿阇梨”系戒腊胜人十夏者,余四阿阇梨仅胜五夏即可。另据慧苑《新华严经音义》卷二所述,五种阿阇梨系羯磨、威仪、依止、受经、十戒。而《业疏》卷三列六种阿阇梨︰剃发、出家、受经、教授、羯磨、依止。此外,西域另有所谓君持阇梨。君持即贤瓶。若依施护译《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七云(大正18‧508c)︰“灌顶有三种,如此教中说,彼贤瓶灌顶,斯名为第一。”则君持阇梨应指密教的灌顶阿阇梨。
  据《大日经》〈具缘品〉所述,阿阇梨应具备十三德。即︰发菩提心、妙慧慈悲、兼得众艺、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三乘、善解真言实义、知众生心、信诸佛菩萨、得传教灌顶、其性调柔离我执、于真言行善得决定、究习瑜伽、住勇健菩提心。又据《大日经疏》之意,即使已具足此十三德,若未受灌顶亦不得名为阿阇梨。
  日本之阿阇梨虽首见于《日本书纪》,但在日本被视为传授真言秘法之职名,则始于师资相承的真言、天台两密教体系的御愿寺、定额寺之敕置阿阇梨。其后,私寺亦设此职。
  [参考资料] 《四分律开宗记》卷七;《续高僧传》卷二;《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四分律》卷三十九;《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之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三;《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卷三之二;《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七(末);《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玄应音义》卷八;《慧琳音义》卷五十九、卷六十五;《希麟音义》卷四;《受菩萨戒仪》;《释氏要览》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