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陀那识(梵ādāna,藏len-paḥi-rnam-parśes-pa)
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国法相宗用语。旧译家译为“无解”,系第七识;新译家译为“执持”,是第八识。兹将新旧译家所说略述如次。
(1)旧译家所说︰《十地论》卷八(大正26‧170c)︰“云何余处求解脱?是凡夫如是愚痴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佛性论》卷三(大正31‧801c)︰“心者即六识心,意者阿陀那识,识者阿梨耶识。”陈译《摄大乘论》卷一虽以阿□那为阿梨耶之别名,但世亲在释“有染污意,与四烦恼恒相应”之论文时,说(大正31‧158a)︰“此欲释阿陀那识。”因此,《佛性论》《十地论》系以阿梨耶、阿□那为与四烦恼相应之识。也就是地论师、摄论师等旧译家诸师,系以阿陀那为第七识。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三(末)云(大正44‧524b)︰“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七者阿陀那识,八阿梨耶识。八中前六,随根受名,后之二种,就体立称。”又谓,阿陀那,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闇心故;随义傍翻,差别有八。{1}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2}名业识︰依无明心不觉妄念忽然动故。{3}名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粗,转取外相,分别取故。{4}名现识︰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5}名智识︰于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为智也。{6}名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境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7}名妄识︰总前六种非真实故。{8}名执识︰执取我故,又执一切虚妄相故。此即将《起信论》三细六粗等九相中的五相及根本无明,配属第七识,而将第八阿梨耶识视为真净之识。
又,天台大师也将阿□那识,配于第七识。如《法华玄义》卷五(下)谓,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梨耶识即观照轨,阿□那识即资成轨。《法华释签》卷十二释为(大正33‧899a)︰“言庵摩罗是第九,本理无染以对真性。阿梨耶是第八无没无明,无明之性即是智性,故对般若。末那识即是第七,执持藏识所持诸法,即此执持名为资成,以助藏识持诸法故。”《维摩经玄疏》卷五,亦释类通三识,即(大正38‧553a)︰“(一)波陀那识即六识,(二)阿陀那识即七识,(三)阿梨耶识即八识也。真性解脱即阿梨耶识,实慧解脱即七识,方便解脱即六识。”
(2)新译家所说︰玄奘慈恩以后的新译家,将阿□那译为“执持”,乃第八识之别名。系赖耶三相中的因相;三位中的相续执持位。《成唯识论》卷三就第八识举出七种异名,其第二即名阿□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此系依据《解深密经》所说。该经〈心意识相品〉云(大正16‧692b)︰“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中略)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成唯识论》卷三云(大正31‧14c)︰“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无性有情不能穷底,故说甚深,趣寂种姓不能通达,故名甚细,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瀑流,凡即无性,愚即趣寂,恐彼于此起分别执,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唯第八识有如是相。”
◎附一︰定宾《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摘录)
第九净识者,真谛三藏说有九识,即当《密严经》云心者八种或复有九也。真谛云六识如常,第七阿陀那识,此云执识,以是惑性常有执故。唐‧三藏云阿陀那者,此云执持,执持诸法种子故,及是第八之异名。真谛谬释也。其第七识应名末那,此翻为意也,真谛又云第八名阿梨耶识,第九名阿摩罗识。唐‧三藏云︰此翻无垢,亦是第八之异名也。成佛之时转第八识,以成无垢,无别第九。广如《唯识》《摄大乘》等,唐朝已来并偏执此良由不寻一性宗故也。其第七识,盖是真谛诵文之妄,可如前破。真谛所译,多是诵出无梵本故。其第九识,如《密严经》下卷云︰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故知不谬也。
◎附二︰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摄大乘论》︰“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讲记》︰引了《解深密经》来建立本识的异名阿陀那识,阿陀那的意义,也得解释一下,所以论中复问︰“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阿陀那在本论的解释上,有此执受色根和执取自体的两个意义。
(1)执受色根义︰“有色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色根就是色根,为什么叫有色根呢?因为根有二类︰{1}有色的五根,{2}无色的意根;为了简别无色的意根,所以说有色。欲色界有情的生命活动,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招感,特别在这五根上表现出来;(但生命的存在,不单是色根)。这生理机构的五根,所以能活泼泼地生存着,在一期寿命中继续存在着,并且能引起觉受,都是“由此”阿陀那识在“执受”(执持)它,使之“无有失坏”;它才能“尽寿随”本识的存在而“转”起。如阿陀那不执受有色诸根,有情的生命立刻就要崩坏,成为无生机的死尸。怎知道有它在执持呢?平常有知觉的活人,它的认识作用就是前六识,在闷绝熟睡等时候,这前六识要暂时宣告停顿,不起作用。但生命还是存在,身体是好好的,还有微细的精神觉受,与死人不同。这维持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阿陀那识。所以说︰阿陀那识和执受有着特深的关系。
(2)执持自体义︰相续,是前一生命与后一生命的连接,这生命相续的主体,是阿陀那识;因此,它又名相续识。父精母血会合的时候,这相续的阿陀那识托之而起,所谓“三事和合”,这就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所以叫做结生。在这“相续正结生时”,前一生命结束,后一生命继续结生的当儿,在母胎中有“羯逻蓝”就是父母精血的和合体;阿陀那摄“取彼生”命体,与彼和合,这就是有情一期生命的开始了。不但结生相续时如此,在一期生命中,也没有一刹那不“执受”这名色“自体”的。因为阿陀那中摄受一期自体的薰习,直到命终;所以也就摄受这一期的名色自体。
附论︰阿陀那,真谛译为“无解”,玄奘译为“执持”。《成唯识论》以执持、执受、执取三义解释它,《唯识述记》更严密的分析三义的界线。其实未必尽然,如《唯识述记》说结生相续是执取义,但在本论则说结生相续是执受义。阿陀那,应简单的译作“取”,像十二缘起中的取,五取蕴的取,烦恼通名为那取,梵语都是阿波陀那(近取,即极取义)。取是摄取其它属于自己,所以有摄它为自体,与执取不失(持)的意思。因作用的不同,后人建立起执持、执取、执受等不同的名字。这阿陀那,在经论里看起来,它与执受有特别的关系。它在摄取未来与摄持现在的生命,使有情成为灵活的有机体中,表现了阿陀那特殊的功能,它与生命论有关。
[参考资料] 《深密解脱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卷四(本);《慧琳音义》卷五十一;《翻译名义集》卷十六;《成唯识论同学钞》卷三之四;《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