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难(梵ānanda,巴ānanda,藏Kun-dgaḥ-bo)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具称阿难陀。意译作庆喜、欢喜或无染。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出于刹帝利族,为佛陀的堂弟。其父亲,或说是斛饭王,或说是白饭王,或为甘露饭王。生来容姿端正,面如净满月,眼如青莲华,其身光净如明镜。因此,出家以后仍屡遭妇女的诱惑,全赖其志操坚定不移,遂全梵行。
  在阿难的传记中,最受注目者有三事。
  (1)二十余年间为佛陀的常随弟子,如影随形侍于佛陀之侧,并任说法传持之务,故以“多闻第一”著称。关于阿难何时成为佛的侍者,颇有异说。《大般涅槃经》卷四十等说是三十岁时,《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等认为是二十岁时,《杂阿含经》卷三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八等认为是二十余岁。
  (2)尽力于成全憍昙弥出家。据《中阿含》卷二十八〈瞿弥经〉、《五分律》卷二十九载,初,佛之姨母憍昙弥出家志切,然而佛陀不许。后经阿难再三陈情,佛乃制定八敬法,听许憍昙弥及五百释女出家。此为佛教教团有比丘尼之初,全赖阿难之功。
  (3)参与第一次经典结集。阿难出家后,随侍佛陀二十余年,然于佛灭后,犹未离欲,后经迦叶举五罪呵责之,阿难自禅思乃廓然大悟,加入五百大阿罗汉之列,诵出经藏。经法得以传至今日,阿难之功厥不可没。
  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阿育王传》卷四等记载,阿难继摩诃迦叶之后,为付法藏第二祖,传持大法,临终时将法付嘱商那和修,以令任持中印度的佛教,又付法于末田地,令于罽宾开教。
  又依《大唐西域记》卷七所载,阿难于入灭前,离开摩揭陀而向吠舍厘城,欲渡殑伽河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严驾追请而来。吠舍厘王则闻阿难前来,治军迎之于北岸。阿难为了不偏袒任何一方,乃于河之中游,自舟中上升虚空,以禅定之力火化自己,且将遗骸两分堕于南北两岸。两军为此大恸哭,各还本国起窣堵波供养。其示寂年代,有谓系佛灭后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间,一说谓系经典结集后十二年入灭。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一(上)引《正法念经》,谓有三阿难,(1)阿难陀,即欢喜,持小乘藏;(2)阿难跋陀(或作阿难陀跋陀罗,ānandabhadra),即欢喜贤,受持杂藏;(3)阿难娑伽(或作阿难陀娑伽罗,ānandasā-gara),即欢喜海,持佛藏。又别引《阿含经》谓有典藏阿难,合计有四阿难。《华严经探玄记》依据《阿阇世王忏悔经》,亦列举前记三阿难,并说彼等受持下乘、中乘、上乘。《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二十五依《集法经》之说,亦列出三阿难,谓持声闻、缘觉、菩萨三藏。此等所说,系由于阿难善受持传弘佛一代大小法藏,从所传之法而叹赏其德者,实非有三位或四位阿难。
  ◎附︰印顺〈阿难过在何处?〉(摘录自《华雨集》三)
  阿难称“多闻第一”,为佛的侍者,达二十五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敬事如来,教诲四众,始终是不厌不倦。明敏慈和,应对如法,在佛的大弟子中,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圣者!
  以律典为主的传记,大同小异的说到︰阿难侍从如来,到拘尸那,佛入涅槃。那时,长老大迦叶率领五百位大比丘,远远的赶来参预荼毗大典。大迦叶当时发起选定五百位大比丘,在王舍城结集法藏。在发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在结集过程中,大迦叶所领导的僧伽,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阿难不承认自己有罪,但为了尊敬僧伽,顾全团体,愿意向大众忏悔。如来在世时,阿难是样样如法的(仅因优陀夷而为佛呵责过一次);如来涅槃没有几天,就被举发一连串的过失,这是不寻常的,有问题的!民国三十年,我在〈呱□文集序〉,就指出大迦叶与阿难间,有着不调和;我还以为两人的个性不同,但现在看来,这里面问题很多呢!阿难受到责备,到底是些什么过失?研究这一连串的过失,就充分明白这是什么一回事,发见了僧团的真正问题。这是佛教史的重要关节,让我不厌烦的叙述出来。
  阿难受责,载于有关结集的传记;各派所传,大同小异。
  (1)南传《铜鍱律小品》之十二《五百犍度》,有五突吉罗(或译恶作)。
  (2)化地部《五分律》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三十),有六突吉罗。
  (3)摩偷罗有部旧传《十诵律》〈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六十),有六突吉罗。
  (4)大乘中观宗《大智度论》(二),有六突吉罗。论文仅出五罪;与《十诵律》相同,只是次第先后而已。
  (5)大众部《摩诃僧祇律》〈杂跋渠〉(三十二),有七越毗尼罪(即突吉罗罪)。
  (6)法藏部《四分律》第四分〈五百集法毗尼(五十四),有七突吉罗。
  (7)《毗尼母经》(四),有七过,但仅出不问微细戒,及度女人出家二事。
  (8)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下),有七过,但只说到不请佛住世。七、八两部经律,大抵与五、六相近。
  (9)迦湿弥罗有部新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九),有八恶作罪。
  (10)《迦叶结经》有九过失,与《杂事》同。
  此外,《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安世高译),只说了重要的四事。在这些或多或少的过失中,可归纳为三类︰(1)有关戒律问题;(2)有关女众问题;(3)有关侍佛不周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不问微细戒,及请度女众,所以《毗尼母经》,只提到这两点。而《铜鍱律》,《五分律》,《十诵律》,都以不问微细戒为第一过;而《四分律》等,都以请度女人为第一。大抵当时阿难传佛遗命──“小小戒可舍”。这一来,引起了大迦叶学团的旧痕新伤;这才一连串的举发,连二十年前的老问题,也重新翻出来。
  这些或多或少的过失,总列如下。但众传一致的,仅一、二、五、六──四事。
  (1)不问佛小小戒
  (2)请佛度女人出家
  (3)听女人先礼致污舍利(佛身)──《四分律》与《僧祇律》作不遮女人礼佛致污佛足;《杂事》及《迦叶结经》作以佛金身示女人致为涕泪污足
  (4)以佛阴藏相示女人
  (5)不请佛久住世间
  (6)佛索水而不与──《杂事》作以浊水供佛
  (7)为佛缝衣而足蹑──《杂事》作浣衣;《十诵律》作擘衣
  (8)佛为说喻而对佛别说──《迦叶结经》作他犯他坐
  (9)命为侍者而初不愿(中略)
  大迦叶领导僧伽,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当时的真实意义,经上面逐项论究,已充分明了。不外乎戒律问题,女众问题,侍奉不周问题。关于戒律,阿难传达释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代表了律重根本的立场。于小随小戒,认为应该通变适应;如僧伽和合一心,可以筹量放舍,而大迦叶代表了“轻重等持”的立场,对小小戒可舍,看作破坏戒法,深恶痛绝。所以结论为︰佛制的不得舍,未制的不得制,而成为律惟佛制,永恒不变。这是重法学系,重律学系的对立。重法学系是义解的法师,实践的禅师(“阿难弟子多行禅”)。重律学系是重制度的律师,谨严些的是头陀行者。这两大思想的激荡,在五百结集,七百结集中,都充分表达出来。
  关于女众,阿难请度女众出家,释尊准女众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大迦叶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男性中心,以女众为小人,为祸害的立场。这所以漠视问题全部,而将正法不久住的责任,片面的归咎于女众。阿难让女众先礼舍利,也被认为有污如来遗体,应该责难了。──上来两项问题,阿难始终站在释尊的立场。
  关于侍奉不周,主要是释尊入涅槃,激发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而不免归咎于侍者。父母不管多老了,如一旦去世,孝顺儿孙,总会觉得心有未安的。为了父母去世,弟兄姊妹们,每每对于延医、侍病,引起不愉快。所以释尊入灭,想到阿难不奉水,一定是没有尽责,释尊才不久住世。这一类问题,确乎是人情之常。可是在那时,加重了对阿难的指责。从前请度女众出家,所以“正法不久住”。现在不请佛住世,所以“如来不久住”。如来的早灭,正法的早衰,都被看作阿难的过失。问题本来平常,但一经理论化,问题就极端严重了!好在阿难有侍佛二十五年,从无过失的光荣历史;而结集法藏,事实上又非阿难不可。这才浮云终于不能遮掩日月,而阿难还是永久的伟大,无限的光辉!
  [参考资料]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众许摩诃帝经》卷二、卷六;《起世经》卷十;《增一阿含经》卷四〈弟子品〉;《阿罗汉具德经》;《阿难同学经》;《五分律》卷三、卷三十;《大智度论》卷三;《缅甸佛传》;宇井伯寿《玄奘以前の印度诸论师の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