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鞞跋致(梵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藏phir mi ldog-pa)


  指在佛道修行的过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音译又作阿毗跋致,或阿惟越致;意译为不退转。
  鸠摩罗什在《阿弥陀经》《般若经》及《智度论》中采用“阿鞞跋致”这一译语,但在与佛陀耶舍共译的《十住毗婆沙论》中,用的却是“阿惟越致”。依《十住毗婆沙论》卷四载,若具足五法,则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不懈废。此五法即︰(1)于众生等心利益欲度脱,(2)不嫉他利养,(3)不说法师之过,(4)信乐深妙之法,(5)于名誉毁辱利与不利等无有异。
  此外,小乘有部系以预流果为不退,大乘则以初住、初地、八地等为不退。
  ◎附︰〈不退〉(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不退,指修行佛道之过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入于不退失之地位。梵语音译为阿鞞跋致或阿惟越致,也称为不退转或无退。即不退堕于二乘、凡夫、恶趣等,也不退失所证得之位次、行法、观念等。“不退”一词屡见于诸经论中,但其义不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正 25‧264a)︰“得入菩萨法位,住阿鞞跋致地。”《俱舍论》卷二十三以四善根中的忍位为不退,谓进到忍位则众德成立,远离恶趣烦恼,不再退堕恶道。
  据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所述,成实宗以为暖顶以上得不退,毗昙宗以为忍位以上得不退,地论宗以为见道以上得不退。《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说,菩萨阶位中,十住中的第七住常住于不退,入毕竟无性,故称不退转住。《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载,胜解行地(三贤)的菩萨犹住恶趣,故初地为不退位,然《大乘起信论》以为,此乃为策励行者而做的方便说。法藏的另一著作《华严五教章》卷下之二载,不退为终教所谈,入初住时得不退位,十信是行未得不退转。
  此外,“不退”亦可分为︰
  (1)二不退︰依《传灯录》所载,即︰信位不退与行位不退。
  (2)三不退︰窥基《西方要抉释疑通规》据《十住毗婆沙论》而立下列“三不退”。{1}位不退︰指依万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真唯识观,无复退堕恶业流转生死之位。{2}行不退︰指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识观,于利他之行不退失。{3}念不退︰谓八地以上得无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于定散中恒常自在。
  据智顗《四教义》与谛观《天台四教仪》卷下所载,别教之初住至第七住是位不退。在此间,断见思惑,永超三界生死。第八住至十回向之终,是为行不退。在此间,破尘沙惑,不退失利他。初地以上为念不退,此时无明惑既断,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若配以圆教,则初信至第七信为行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终为行不退,初住以上为念不退。
  (3)四不退︰《西方要抉释疑通规》于三不退之外,再加上处不退,乃成四不退。复谓净土有︰长命无病、胜侣提携、纯正无邪、唯净无染、恒事圣尊等五胜缘,且无退堕之缘,故净土为处不退。窥基《法华玄赞》卷二及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也立四不退,即︰{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萨,不再起邪见。{2}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3}证不退,初地以上菩萨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萨,能修有为、无为行而不再退转。
  慈照(或作慈恩)《四土图说》(袾宏《弥陀经疏钞》卷三所引)中列举愿、行、智、位四种不退,即以未断烦恼而生于同居土为愿不退。以破见思惑而生于方便土为行不退。以破尘沙惑与部分无明而生于实报土,为智不退。以破尽三惑而显佛性,生于寂光土,为位不退。
  智旭《阿弥陀经要解》中也立四不退,即(大正37‧365a)︰
  “(一)念不退者,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者,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者,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经名字,一经于千万耳,假使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4)五不退︰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提出信、位、证、行、烦恼等五不退,然仅略释第五烦恼不退为(大正37‧342c)︰“不被烦恼所退转故。”《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二根据《大乘起信论疏》,揭示五不退为︰{1}信不退,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住于平等而不迁不变,信行满足无退转。{2}位不退,十信满足而在十住以上分见法身,住于正定位而不退转。{3}证不退,三贤位圆满而从初地入于七地,证法身遍满、佛土无边而不退转。{4}行不退,七地功德满足后入于第八无功用地,一切功行永不退失。{5}烦恼不退,十地满足后入于等觉位,了知烦恼即菩提,更悟无烦恼可退转。
  此外,《净土十疑论》中也列出生于西方净土者所得的五种不退,即︰①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生于净土,则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②佛光照触不退,谓众生生于净土,则为佛光所照触,菩提心日渐增长而不退转。③常闻法音不退,谓彼土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故生净土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无退转。④善友同居不退,谓彼土众生皆以诸菩萨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毕竟不退转。⑤寿命无量不退转,谓彼土众生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不退转。
  [参考资料] 《道行般若经》卷六;《放光般若经》卷十二〈阿惟越致品〉;《大智度论》卷四;《玄应音义》卷三、卷六;《法华经玄赞》卷九(末);《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