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降魔(梵māra-tarjana、māra-dharṣaṇa,巴māra-tajjaniya,藏bdud-Ḥdul-ba)


  意指对治、降伏恶魔。凡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夺智慧命等,皆谓恶魔。其类别有多说,如︰三魔、四魔、十魔等。要言之,心内之烦恼与心外之天魔相应,以逼迫修行者,此即为魔。皆须降伏。故佛道修行者必住禅定,以智慧力对治降伏之,使魔不能逼迫。
  佛菩萨为化益众生,亦须以定慧力降魔。如不动明王所持之剑,即称为降魔剑。此即象征降魔之相。释迦佛将成道时,降伏恶魔之状亦至为壮烈,被列为八相成道之一。此事详载于诸经论中。
  《无量寿经》中略云,佛受施草,敷于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令魔知之,魔率眷属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终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在《佛本行经》卷三〈降魔品〉,与《佛所行赞》卷三〈破魔品〉之中,皆有详述。诸魔以刀杖、剑戟、恶兽、猛火逼迫,或以美女妖婉之娇态迷惑,然皆为佛所降伏。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破魔罗章〉示四魔降伏时云(大正45‧350a)︰“释迦化身,化相降位,金刚心起破烦恼魔。舍第五分寿入无余灭,破彼蕴魔。魔王请后更留三月,为显于死得自在故,破其死魔。然破天魔,二文不定。涅槃经说,菩提树下未成菩提,魔王恼乱恐出三界,菩萨入慈定,起雷吼三摩地,即破天魔。同于法华,大通智胜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大般若经八相成道,得菩提已方破天魔。随机部执各有异故,不须和会。”
  在佛教美术作品之中,描绘佛陀降魔过程的图画,谓之“降魔变相图”,略称“降魔变”。此外,佛陀降魔时之坐姿谓之“降魔坐”。这是结跏趺坐(双盘)的一种,即先以右脚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明显右股。手亦左手居上。此即“降魔坐”。与另一种坐法“吉祥坐”相反。又,降伏恶魔时所结的手印,谓之“降魔印”。
  [参考资料] 《普曜经》卷六;《大智度论》卷十四;《摩诃止观》卷八;《杂阿含经》卷三十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修行本起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