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信行(梵śraddhanusārin)
小乘贤圣阶位之十八有学之一。“随法行”之对称。指见道位中的钝根者。此类行者系在入见道位前之加行位,闻信他人言教而随行,故称随信行。《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2b)︰
“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惯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义故。”
然而,若依《成实论》之意,随信行系指见道以前的人。相当于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
◎附一︰〈随法行〉(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随法行(梵dharmānusārin),小乘贤圣阶位之十八有学之一。“随信行”之对称。俱舍家认为此是入见道位之利根者的称呼,利根者在入见道前之加行位,自行披阅经典或听闻师父教导,能随教法修行,故名随法行。然而成实家则认为此系见道以前之人,相当于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
◎附二︰印顺《成佛之道》第四章(摘录)
颂文︰“或是随信行;或是随法行。”
解说︰这又是两大类的根性不同,是通于在家出家的。在声闻弟子中,“或是随信行”的,是钝根;“或是随法行”的,是利根。信与智,是学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与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别。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学佛的要使这二者,平衡进展到融和。因为“有信无智,则长愚痴;有智无信,则长邪见”。佛法说信智一如,但在学者的根性来说,有是重信的,一切以信为前提而进修的;有是重智的,一切以智为前提而进修的。所以虽然究竟的目标一致,但下手时,信与智不免偏重,形成了佛弟子的二大类。
“行”,是由于一向的惯习而造成特性的意思,如“贪行”、“瞋行”等。所以,随信行是个性惯习于信顺,一切随信心而转的。这类根性,如遇到了佛法,师长只要叫他怎么做去就得了。他并不想追求所以然,怎么说,就怎么信、怎么行。这类根性,切勿给他详细开示,说多了不但不感需要,有的反而糊涂起来。真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主要是亲近善知识,依师长的教授而修学的。简单直捷,提起便行,从修习的经验中,渐长智慧。可是法行人就不同了,他是一向惯习于理性(法)的,先要追求所以然,打破沙盆问到底。听了师长的教导,要加上自己的观察,推求、参证经论。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才深信不疑,精进修学。这类的根机是利根,因为法行人,更有引导人进修的能力。这二类根性,都是信智不离的,但不免偏重。不但初学的如此,就是证了果,也还是个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