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喜(梵anumodana,巴anumodana,藏rjes-su yi-raṅ-ba)


  随顺欢喜之意,即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随之心生欢喜。《大品般若经》卷十一〈随喜品〉云(大正8‧297b)︰“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云(大正9‧46b)︰
  “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中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大智度论》卷六十一对随喜的意义曾作诠释。其文云(大正25‧487c)︰
  “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斗。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肴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中略)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中略)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中略)问曰︰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随喜?答曰︰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者,福德胜自作者,复次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是故不但随喜而已,亦行是实法。”
  此谓行福德者为诸人所尊重爱敬,而随喜福德,其功德更胜于自作者,且随喜福德亦可视为实德。
  《法华玄论》卷十谓随喜有通别二种,“通随喜”者,见闻觉知他人所作之福,皆随顺欢喜“别欢喜”者,乃依五十功德之说,而特别对《法华经》随顺欢喜。此外,又说大小二乘随喜之不同,大乘随喜广通三世十方佛及弟子,小乘唯局三世佛;大乘随喜法身功德,小乘唯限于迹身功德;大乘回向萨婆若,趣一切智,小乘则无此回向;大乘通有漏、无漏,小乘唯局于有漏心。又,随喜原属化他门,然在随喜之时,内心自除嫉妒烦恼,故亦通于自行门。
  ◎附︰印顺〈随喜功德〉(摘录自《华雨集》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
  随喜(anumodana),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内心随顺欢喜,认可为行得好,合于自己的意思,所以“随喜”是通于善恶的。简略的说,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可分四类︰(1)“自行”,自己去做;(2)“劝他行”,还要劝别人去做;(3)“随喜行”,知道别人做了,起认可欢喜心;(4)“赞叹行”,赞叹这一善行,赞扬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励大众。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恶行也有“自行”、“劝他行”、“随喜行”、“赞叹行”;如恶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恶性深重了。
  这里,约随喜功德说。一切善行,不外乎一般人的人、天福德;声闻与缘觉乘──有学、无学功德;菩萨发大心,广修福慧,自利利他的功德;如来圆满大菩提,现成佛、说法、入涅槃等最胜功德。对于这一切功德,都“心生欢喜”,如《普贤行愿品》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般若经》〈随喜品〉也是这样,不过与般若相应,无相无著(是难行道)而已。《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听闻随喜而转化他人。“随喜功德”,是一切大乘法门所重视的。《大智度论》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这不是说,不需要身语的实际善行,是说见他修福而心生欢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智度论》说︰随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
  (1)确信福德因果,“得正见故,随而欢喜”。(2)“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乐,那就与自己行善一样。(3)“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
  众生是自我中心的,虽明知行善是应该的,但从自我而起颠倒,每对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会引起嫉妒,障碍或破坏,这是修菩萨行的大障。如能修随喜行,时时随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随喜是“礼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萨的功德,当然是随喜的主要内容,但如来化导众生,不弃人、天、声闻、缘觉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发菩提心者所随喜的。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摩诃止观》卷七(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四;《法华经文句》卷十(上);《法华经玄赞》卷十(本);《观经散善义》;《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