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烦恼(梵upakleśa,藏ñe-baḥi ñon-moṅs-pa)


  “根本烦恼”之对称。又名随惑、枝末惑。即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染污心所。《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3c)︰“随烦恼云何?谓诸随眠,亦名随烦恼。有随烦恼不名随眠,谓除随眠、诸余染污行蕴心所。”《俱舍论》卷二十一云(大正29‧109b)︰“随烦恼云何?(中略)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
  关于随烦恼的种类,《俱舍论》卷二十一总举十九法,即大烦恼地法中之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五法;大不善地法之无惭、无愧二法;小烦恼地法之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十法;及不定地法之睡眠、恶作二法。此中,欲界具十九法;色界具谄、诳、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憍八法;无色界则又除去色界八法中之谄、诳二法,唯余六法。
  大乘唯识家则于十九法中,除去睡眠、恶作二不定地法,别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法,总为二十法。其中,忿等十法行相粗猛,各别而起,非展转俱起,故名小随烦恼或小随惑;无惭、无愧二法遍于一切不善心,故名中随烦恼或中随惑;掉举等八法遍于一切染心,展转得与小、中随烦恼俱起,故名大随烦恼或大随惑。
  关于唯识家唯以此二十法名随烦恼之缘由,《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4c)︰“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此中,“非烦恼”之义,乃简别随烦恼不同于贪等根本烦恼;“唯染”之义,乃简别随烦恼不同于欲等之通三性;“粗猛”之义,乃简别随烦恼之行相粗猛,不同于随眠之行相微细。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成实论》卷十〈随烦恼品〉;《入阿毗达磨论》卷上;《顺正理论》卷五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五十八;《杂集论》卷三;《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卷上;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