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眠(梵anuśaya,藏bag-la ñal-ba)


  烦恼或烦恼种子的异名。小乘中,说一切有部以贪、瞋、痴等根本烦恼为随眠;经部将烦恼的现行称为缠,将其种子称为随眠。大乘唯识家亦将眠伏于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称为随眠。
  随眠有三种、六种、七种、九种、十种、十二种、十八种之别。兹择要略述数种如次︰
  (1)三种随眠︰即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语出《解深密经》卷四。所谓害伴随眠,是指前五地诸不俱生烦恼,成为俱生烦恼现行的助伴;在断除主烦恼时,其助伴同时也被断除,故名害伴随眠。羸劣随眠是指于第六、七地现行的微细羸劣烦恼。微细随眠,是指八地以上所断的微微沈远之烦恼。此三随眠,旧译为害伴使、羸使、细使。
  (2)九种随眠︰指贪、瞋、痴、三毒极上心、无明住地、见谛所灭、修习所断、不净地、净地之诸随眠。语出《佛性论》卷四、《宝性论》卷四。《法苑义林章》也曾引用。
  (3)十二种随眠︰即贪、恚、色贪、无色贪、慢、无明、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疑。亦称十二使。语出《众事分阿毗昙论》卷三及其异译《品类足论》卷三。此十二使系六随眠中的“贪”分为三界、“见”分为五见而成。
  (4)十八种随眠︰即随逐自境、随逐他境、被损、不被损、随增、不随增、具分、不具分、可害、不可害、增上、平等、下劣、觉悟、不觉悟、能生多苦、能生少苦、不能生苦等十八种。语出《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
  ◎附︰印顺〈随眠〉(摘录自《唯识学探源》第三章第二节)
  [总说] 在部派佛教里,随眠被争论著,争论它是不是心相应行(心所)。其实问题的重心,却另有所在。众生的不得解脱生死,原因在烦恼未断。烦恼是特殊的心理作用,它在心上现起时,能使心烦动恼乱,现在、未来都得不到安静。断了烦恼,才能“毕故不造新”,不再感受生死苦果。我们不也常起善心吗?在烦恼不起的时候,为什么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虽然有人高唱“一念清净一念佛”,事实上,我们还要生起烦恼;过去烦恼的势力,还在支配我们。这一念善心,不同圣者的善心,还充满杂染的黑影。这样,就要考虑到过去烦恼势力的潜在,未来烦恼生起的功能。在这点上,微细的、相续的、潜在的随眠,就被佛弟子在经中发现。心不相应的随眠论者,与反对派的相应论者,引起了很大的辩论。后来又引出其它的见解,随眠问题是更复杂化了。把各家的见解总摄起来,是这样︰
         ┌正统派──心相应行
      ┌有部┤
      │  └法救
  一切有系┤    │
      │经部──┴───非心相应行非心不相应行
      │
      └成实论师
  犊 子 系─────────亦心相应行亦于相应行
  分别说系
  大 众 系─────────心不相应行
  [有部的心相应行说] 萨婆多部的见解,未来还要生起烦恼,这是因为烦恼没有得到非择灭。过去的烦恼,因有不相应的“得”的力量,使烦恼属于有情,没有和它脱离关系。在这样的思想下,过去烦恼的势力,或能生烦恼的功能,老实说用不着。它有了“三世实有”,再加上“得”和“非得”,凡圣缚解的差别就可以建立。
  “若有一类,非于多时为欲贪缠缠心而住;设心暂时起欲贪缠,寻如实知出离方便。彼由此故,于欲贪缠能正遣除,并随眠断。”
  依经典(转引《俱舍论》卷十九)的明文,很可以看出缠和随眠的分别。“起欲贪缠”,“为欲贪缠缠心而住”,缠是烦恼的现起而与心相应的。此外别有随眠,除有部以外,一切学派都把它看成与现缠不同。唯有有部学者,认为随眠是缠的异名,也是与心相应的心所。像《俱舍论》卷十九说︰
  “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欲贪等体,即是随眠。岂不违经?无违经失。并随眠者,并随缚故;或经于得假说随眠,如火等中立苦等想。阿毗达磨依实相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由此随眠是相应法。何理为证知定相应?以诸随眠染恼心故,覆障心故,能违善故。”
  它用“或设劬劳为遮彼起而数现起”的随缚义、“谓能起得恒随有情常为过患”的恒随义,解释随眠。以阿毗达磨者自宗的正理,判佛说为假说。不过它用三个定义证明随眠是心相应行,在其它的学派看来,这都不成为随眠的作用。
  [大众分别说系的心不相应行说] 大众分别说系,一致以随眠为心不相应行,与缠不同。《异部宗轮论》说︰“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
  要理解大众分别说系的随眠,应记得它是心性本净论者,它怎样重视性净尘染的思想。真谛译的《随相论》,有关于随眠的解释︰
  “如僧祇(即大众)等部说︰众生心性本净,客尘所污。净即是三善根。众生无始已来有客尘,即是烦恼,烦恼即是随眠等烦恼,随眠烦恼即是三不善根。(中略)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贪瞋等不善,不善生时,与三不善根相扶,故言相应。”
  覆障净心的客尘,就是随眠。它说随眠是三不善根,但奘门的传说(见《唯识义蕴》卷二),随眠与缠一样,也有十种。据《顺正理论》卷四十六的记载,分别论者的随眠,只许七种。或许分别论者立七随眠,大众部等以三不善根为随眠吧!总之,在凡夫位上,随眠是从来不相离的。因随眠生起贪等不善心所,才是相应。它把相应解释做“与不善根相扶”;依一般共同的见解应该是说心所与心相应。众生的心性本净,又没有贪等烦恼现起,然而还是凡夫,不是圣人,归根是随眠在作障。这依随眠的存在,分别凡圣的界线,窥基的《宗轮论述记》与智周的《唯识演秘》,都曾经说到;但说到无心定,是完全错误了。《宗轮论述记》说︰“在无心位起善等时,名异生等,但由随眠恒在身故。若是心所,无心等位应是圣人。”
  大众系与分别说系,根本不许有无心的有情,怎么依无心有惑的见解,来成立随眠是不相应呢?大众部的见解,不思不觉间也有随眠存在(见《顺正理论》卷四十五),它不像相应心所的缠,要在心识活动中出现。它虽不与心相应,却也展开它的黑影,影响那清净的心性,使它成为有漏。随眠与缠,确是种子,现行的关系,如《大毗婆沙论》卷六十说︰“缠从随眠生。”《顺正理论》卷四十五也说︰“且分别论执随眠体是不相应,可少有用,彼宗非拨过去未来,勿烦恼生无有因故。”
  这都是随眠生缠的明证。《成唯识论义蕴》卷二也有详细的引述︰
  “问︰大众随眠为是种不?答︰俱舍十九牒彼计云︰若执烦恼别有随眠心不相应名烦恼种;此中复说名贪等故,如现贪等。若不对种,何名现贪?故知此师随眠是种。现行贪等与心相应,故此随眠名不相应。”
  随眠是现行贪等种子,可说毫无疑问。但勿以为它是种子,就轻视它的力量。它虽没有积极的活动到精神界去,它在不生现行的时候,还是染污净心的。随眠比较心性,虽说是客尘,但无始以来就有,随眠也该是本有的。我们进一步要问,现起烦恼有没有增长随眠的力量?换句话说,随眠有没有新熏的?玄奘门下传说的大众、分别说系,“彼许种子而无熏习”(《成唯识论学记》卷四);“破大众部,然彼无熏习义”(《成唯识论述记》卷四)。但考寻论典,它们确是有熏习的,像《成实论》卷三说︰“汝法中,虽说心不相应使(使,是随眠的异译),与心相应结缠作因。(中略)汝法中,虽说久习结缠,则名为使。”
  “久习结缠则名为使”,可说是熏习最明显的证据(它的熏习论,后面还要说)。成实论主自宗,主张“是垢心(缠)修集则名为使)(见《成实论》卷十),与“久习结缠则名为使”相近。但成实论宗,是在烦恼相续展转增盛的意义上建立随眠,还是现行的心法,不像不相应行的随眠论者,建立在心心所法以外。
  大众系他们发现了烦恼的潜在力,这或是本具,或是新熏的,最初展开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思想。但一般人的见解,要发生疑问︰烦恼有种子,其它一切法为什么没有呢?成实论主曾这样的责问过(《论》卷三)︰“身心等业亦有久习相,是亦应有似使心不相应行!”
  俱舍论主也曾责难过(《论》卷十九)︰“若执烦恼别有随眠心不相应名烦恼种,应许念种非但功能,别有不相应能引生后念。此既不尔,彼云何然!”
  这确乎是很费解的。现存参考的资料既不完全,我们也无从作适当的解说。不过,在佛家业感的缘起论里,是否色法也要各从自种生?烦恼的潜能是随眠;业是动力,大众部各派,都不许它是色性,把它建立在内心的活动上。这内心的活动,至少大众部是承认有熏习的。明净的心性,在相续的演化下,成为无漏和善法的根据。惑业的能力,遇相当的现缘,招感一切色法。这要不要业力以外的种子,还值得注意。怕由心所生的论调,大众部它们还是非常彻底的呢!
  [犊子系的亦心相应亦心不相应说] 随眠,不是心所法,这似乎是佛的本意。不但有经文的明证,就是从学派上看,也只有部系才主张随眠即缠。有部系中,除迦旃延尼子派以外,像譬喻经部师,大德法救(见《婆沙》卷五十一),也都主张缠和随眠不同。不过,这要在过未无体的思想下,才会感到随眠潜在的需要。犊子系是三世实有论者,它也建立了“得”,不知怎样解释不相应行随眠的作用!这难怪要受众贤的批评了。《顺正理论》卷四十五说︰
  “然犊子部信有去来,执有随眠非相应法,如是所执极为无用。如彼论言︰诸欲贪缠,一切皆是欲贪随眠,有欲贪随眠非欲贪缠,谓不相应欲贪随眠。”
  依犊子系的见解,随眠是一切烦恼的总名;其中心相应的一分,又叫做缠。还有那不相应行的一分,与缠不同。它多少调和了随眠的诤论。
  [参考资料] 《解深密经疏》卷九;《大乘义章》卷五(本);《发智论》卷三;《品类足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五十三;《顺正理论》卷四十五、卷五十三;《俱舍光记》卷二十;佐佐木现顺编《烦恼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