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难行道


  “易行道”之对称。指修行道上,较为艰难、费力之方式,通常系指自力教(他力教之反面)而言,有时亦指苦行而言。《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云(大正26‧41b)︰“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谓以信方便迅速到达阿惟越致(即不退转地)为易行道;相对地,由长久勤行精进始达不退转地,则称为难行道。昙鸾《往生论注》卷五释云(大正40‧826b)︰“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此谓五浊恶世、无佛出世时,在修行道上欲求不退,颇难获致。其难有五种。而依佛之他力往生净土,速入正定聚,则较为容易,故称易行道。道绰《安乐集》卷上即承袭此说,而作圣道、净土二门之教判。
  [参考资料] 《安乐集》卷下;《选择本愿念佛集》;《愚秃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