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集谛(梵samudaya-satya、samudayārya-satya,巴samudaya-sacca,藏kun-Ḥbyuṅ-bahibden-pa)


  四圣谛之一。又名习谛、苦习圣谛或苦集谛。为原始佛教的重要教义。指众生沉沦生死、遭受苦果的原因。《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云(大正1‧468b)︰“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大正2‧631a)︰“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习谛。”
  集谛究以何为自性?于此,诸部间有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所载,阿毗达磨诸论师谓凡为诸有漏之因者,皆名为集谛;譬喻者以业烦恼为集谛;分别论者区别集与集谛,谓能招后有之爱,是集、是集谛,其余的爱及其余的有漏因,是集而非集谛;有部认为非仅爱为集谛之自性,凡有漏法之因性,皆集谛所摄。
  又,《成唯识论》卷九谓集谛有︰习气集、等起集、未离系集等三种,此谓之“三集谛”。其文云(大正31‧47b)︰“(一)习气集,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执彼习气假立彼名。(二)等起集,谓业烦恼。(三)未离系集,谓未离障真如。”
  ◎附︰水野弘元〈集谛〉(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六章)
  集是集起,即“事物集起的原因”,有原因及理由的意思。《四谛经》以“到处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渴爱”为苦的原因。渴爱分欲爱、有爱、无有爱三种。
  四谛说以渴爱为苦的原因,而十二缘起说则以无明与渴爱二者为轮回苦恼的原因。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四谛说只谈到渴爱,渴爱缘无明而生,因此其中就包含了无明。又渴爱代表了一切烦恼,但依照经文看来,渴爱分为欲爱、有爱、无有爱三爱。
  (1)欲爱(kāma-taṇhā)︰对五欲即感觉的欲求之渴爱。是现世中追求感觉快乐的爱欲。
  (2)有爱(bhava-taṇhā)︰对有的渴爱。有就是存在,这里指好的存在。希望死后能生于天国,这种欲求即为有爱。即指以自己为中心的渴爱。而且天国亦属于轮回界,不该以此作为理想。追求生于天国也是渴爱烦恼。
  (3)无有爱(vibhava-taṇhā)︰“无有”是“非存在”、“虚无”的意思。释尊当时的印度,认为无论何等存在都不是绝对确实安稳的世界。因此,像永远安眠那样的安住地就是什么也不存在的虚无界。对虚无界的希求,就是无有爱。这种爱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佛教不应以虚无为理想。佛教的理想虽是无我,但应为了社会净化而活动,因此,无有爱也是渴爱烦恼。
  另外,也有人将无有爱解释作繁荣欲的。这种例子在外国和日本都有。vibhava这个字虽有繁荣(vibhava)之意,但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它看作无有(虚无)才是正确的传统说法。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六、卷十七;《长阿含经》卷九;《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四;《法蕴足论》卷六;《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七~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显扬圣教论》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