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顺世派(梵Lokāyata,藏Ḥjig-rten-rgyaṅ-ḥphen-pa)
古印度之学派。又称顺世外道。音译路伽耶、卢迦耶陀、路歌夜多或路迦也底迦。此派所持为最极端的唯物论见解,并谓人生的目的在于享受快乐。由于其学说倾向随顺世俗的观察,故有“顺世”之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二云(大正30‧195c)︰
“复次,顺世外道作如是言,诸法及我大种为性。四大种外,无别有物,即四大种和合,为我及身心等内外诸法。现世是有,前后世无,有情数法,如浮泡等,皆从现在众缘而生。非前世来,不往后世。身根和合安立差别,为缘发起男女等心。受用所依与我和合,令我体有男等相现。缘此我境,复起我见,谓我是男女及非二。”
《成唯识论》卷一云(大正31‧3b)︰“有外道执地水火风极微实常。能生粗色,所生粗色,不越因量。虽是无常,而体实有。”
此中,关于四大种之极微,《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末)云(大正43‧832c)︰“有义︰顺世极微,有其三类︰一极精虚,二者清净,三非虚净。所生之果亦有其三︰(一)心心所,(二)眼等根,(三)色声等。如其次第三因所生。”
执此论者,远自印度《吠陀》《梵书》《奥义书》时代,即已发端,佛陀时代的阿夷陀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亦盛倡此说。
此派有一支派,谓之“左顺世”(Vāma-lokayāta,逆路伽耶陀),意谓左道的顺世外道。北齐隐士刘虬区别顺世、左顺世两说,认为前者如此土的礼义名教(孔孟之说),后者如此土之庄老玄书(道家之说)。智《法华文句》卷八(下)云(大正34‧120b)︰“路伽耶此云恶论,亦云破论。‘逆路’者逆君父之论,又‘路’名为善论,亦名师破弟子;‘逆路’名恶论,亦名弟子破师。”
◎附︰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第三章(摘录)
顺世外道者,不悉始于何时。其教为沙门及婆罗门所同诟病。彼最不信智慧,蔑视神权,力持死后无我,而举一切归之自然,遂以纵欲为解脱之正道也。
顺世原音“路哥夜多”,在早期阿含经中,此字指典籍之一部。如《究罗檀头经》有曰︰此婆罗门异学三部(指三吠陀)讽颂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此世典者,即“路哥夜多”。夫既为婆罗门所综练,则非彼等所弃之顺世外道可知。顾在阿含经中,路哥夜多虽不指顺世,而其学说,则已有六师之富兰那、拘舍罗开其端。且在《白骑奥义书》中,已有自然因外道之名,则此类学说,发源固甚早也。
顺世之徒又名迦伐卡。相传迦伐卡为此派之创者,故其徒党因之得名。其根本经典为梵主(神名)所撰,今已佚。印人马达伐作《摄一切见集》曾引之。彼集似非早期顺世学说,但述彼外道较他处为详。
顺世外道仅信现量,而非比量、譬喻量等。并反对吠陀之圣言量,因此而主自然因说。凡宇宙事物,均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指自在天等),非由自性(如数论说)。实为无因主义。故《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引无因论者曰︰
“现见孔雀、鸾凤、鸡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别,皆不由因,自然而有。彼作是说︰‘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木,如是一切,皆不由因。于造世间,无自在者。’,由斯便执我及世间皆无因生,自然而有。”
隋译《本行集经》〈王使往还品〉云︰佛言,故先典中有如是语,棘针头尖是谁磨造?鸟兽色杂是谁画之?而《金七十论》引其说曰︰“能生鹅白色,鹦鹉生绿色,孔雀生杂色,我亦从此生。”
此中我者指自我,谓生命亦自然而生。盖彼宗谓人之灵魂智力附于身体,身体合四大(地水火风)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如槽之出酒,本非二事。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此言身与我一。所谓堵塔迦伐卡派(Dhurtta carvaka)爰有派别,主身与我异。惟亦执命终身,身坏神即随灭,此名苏师尸塔迦伐卡派(Susiksita carvaka)。故顺世外道者,断见之极也。
此派既执断灭,故谓善恶均无报应。而倡言于此世间,宜取目前之欢乐,黜信仰,蔑道德,满足肉欲为人生终的。兹取其梵主所作经一段,以殿斯篇。
“无天上,无究竟解脱,无灵魂在他世界。且四阶级诸教会等之行为,不生何等真果。火祀三明苦行者之三抆自身以灰,均自然为乏知识勇气所设之生路。若兽被杀于吉约退须托麻礼仪而可以生天上,然则祭者胡不竟献具生父耶。如信仰可使死者餍足,则如世间行旅之初发,是可不用为路中备糗粮。如在天者可以此世之供献信仰而餍足。则胡不于屋下给此食与立于屋上者。当生命尚在,任人欢乐。人其以肉糜为活,虽至负债亦可。当身体之变灰胡能复返,若离此身者赴他世,则彼甚恋爱亲友者胡为不归。故婆罗门所设之死祀,均谋生活之具,实无何处有果报也。吠陀之三著者,乃妄人也,鄙夫也,魔鬼也。智者之有名咒言。马祀对于王后之秽礼均妄人所发明,诸种赠僧之物亦复如是。夫夜出饿鬼固亦如是求得肉食也。”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二;《金七十论》;《法华义疏》卷十;金克木《印度文化论集》;黄心川《印度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