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顺正理论(梵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八十卷。印度‧众贤(Saṁghabhadra,四世纪)造,唐‧玄奘译。全称《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又作《正理论》《随实论》《俱舍雹论》。系作者站在一切有部立场为驳斥《俱舍论》所作的论著。今梵本、藏译本均已亡佚,仅存汉译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全书有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分为八品,即(1)辩本事品,阐明蕴、处、界三种摄一切法。(2)辩差别品,说明二十二根之差别,破斥无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计执。(3)辩缘起品,明示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生等,及中有、十二因缘、有情非情之世间相等。(4)辩业品,辩说诸业。(5)辩随眠品,阐明烦恼。(6)辩贤圣品,叙述贤圣之行果。(7)辩智品,说明断道。(8)辩定品,论辩诸定。
关于本书之撰述缘由,据《大唐西域记》卷四〈中印度秣底补罗国〉条载(大正51‧891c)︰“时有世亲菩萨,一心玄道求解言外,破毗婆沙师所执,作阿毗达磨俱舍论,辞义善巧,理致清高。众贤循览,遂有心焉,于是沉研钻极十有二岁,作俱舍雹论。(中略)言深致远,穷幽洞微,告门人曰,以我逸才持我正论,逐斥世亲挫其锋锐,无令老叟独擅先名。”
可知此书系众贤为反驳世亲而作。相传众贤曾持此论往访世亲,然于途中示寂。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第一节(摘录)
由于《俱舍论》对《大毗婆沙论》作了批判,引起了保守的、不轻易放弃己见的婆沙师们的辩护,其中最为有力的一家,是悟入的弟子众贤。众贤钻研《俱舍论》达十二年之久,写成了二万五千颂的破论︰《俱舍雹论》。传说,论写好后,他同弟子去找世亲面决是非。世亲其时在磔迦国(北印度),听到此信,就躲开他向中印度方面去了。众贤到达秣底补罗,身体不好,不能继续前进,就给世亲写信说,自不量力,竟敢对前辈提出批评,用意无他,不过为了扶持有部正宗之说而已,至于议论对否,还请指示云云。同时表示,如果他死了,他的著作能够流传,就满意了。信连同论一起,交给一个有辩才的弟子送给了世亲。不久,众贤果然死了。世亲看完之后,斟酌很久,认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而且阐发有部正宗,总算做了点工作,不妨并存,就给它改名《顺正理论》(此论玄奘有译本)传了下来。这当然是一种传说,实际上,众贤这书原来就叫《顺正理论》,因为他还写了个节本叫《显宗论》,在该论开头的颂中提到他写了几部大论,叫作《顺正理》,怕人们嫌它太繁,所以删削枝节,只留下正面文章,以显本宗。从这里看,《顺正理》就不是世亲给它改的名称了。
《顺正理论》的体裁,是采用评释的方法,即对《俱舍论》作出批评性的注解。它对《俱舍论》的说法,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抹杀,只是将“意朋经部”和批评《婆沙》的地方有些辩驳,而且辩驳得相当彻底。不但在义理上加以驳斥,而且指出《俱舍论》批评《婆沙》所根据的是经部学说,即从其理论来源做了寻根究底的追索。《顺正理论》的作者,是有部毗婆沙师反对异说最为有力的一家。
《顺正理论》的基本立场,既然是驳斥经部纯洁婆沙正统有部说,重点当然是从道理上来辩护的,道理越辩越深入,因而对《婆沙》原说不可能没有发展,甚至改动(因为《婆沙》本身存在缺点,辩护时不能强为之辞,多少是有改动的)。所以,尽管它标榜只是扶持本宗,实际上,通过辩论还是把有部的理论推进了一步。因此,一般把它看成是新有部说。其实,《俱舍论》已开始做了革新有部的工作,不过没有得到有部的代表──毗婆沙师们的公认,而《顺正理论》对《俱舍论》有的加以肯定,有的给予驳斥,看来似乎更全面,更新颖,因而得到承认,正式成为新有部说。
新有部对原来学说变动最主要之处,是关于一切有的说法。有部各家著述,对于“有”有各种说法,说得都不明白,这主要是因为毗婆沙师的著述基本上是依据《发智论》的,而《发智论》本身对一切有就没说清楚,所以各家的说法无法取得一致。到《俱舍论》时,对各种说法加以总结,对一切有作了另外的论证。
《俱舍论》的论证,是采用二教、二理(教、理有多种,此二为最有根据,最主要的)。二理之一是︰“心不缘无法”,认为心必有境。法体如果没有,就不会有了别它的心出现。例如,各部派争执最大的一个问题,即一切法三世有的说法。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有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一切法体有,二是三世均有。三世中的现在有不成问题,过去、未来有,许多部派就不赞成。《俱舍论》对此总结说,按心必有境的原则,既对过、未有所认识,那也一定有作为认识对象的过、未之法(境)。这就是《俱舍论》总结提出的二理之一。
众贤对这问题也有发挥,即抓住二理之一的这一理为重点,在《显宗论》开头,对有部以外各家不同说法,一一列举,并借口《法集经》说佛是预先知道这些不合理说法的,总计有四十四条,都是有部不赞成的重要说法。其中最后一条是“心亦缘无境”,众贤把这条作为他所反对的最后一条,就表明他是强调“心必有境”,并把它作为主张的重点的。实际上,这也就更正了以前不完备的说法,对“一切有”说作了重新的检讨,比《大毗婆沙论》说得更清楚了。有此一番更正,也就证明过去的说法是不完备的。
《顺正理论》经过“心必有境”这番论证,从而把一切有的“有”更加推广了。众贤认为,除了实在的有算“有”外,假有也算“有”。他首先对实在的“有”加以区别,说有的“有”是体用兼备的,有的则仅有体而无用。从用的方面讲,有的有功能,有的无功能。其次,在假有中,他认为有些假有是直接依实有而施设的,如瓶是假有,但瓶所依的水土等材料则是实有。有些假有是依“假”而施设的,如军队、树林是假有,但它们是依个体的树、人等集合而成,树与人的本身就是假有,像人是五蕴和合的,五蕴则是假有。两种假有中,不管是那一种,一概都是有。所以,“有”在广义上可以包括一切,因为心必有境,有此心就有此境。问题是︰如果泛泛地说有,则假有也是有,如果仅指真实的有,则有又须分别真假。
由于把实有的体用分开来讲,又把用分为有功能、无功能,所以实有的范围还是相当大的,而且通用于三世。过、未法是有体无用,如过去“业”已得了果的,将来就不会再有作用了,但它的体还得承认其存在,而且还属实有的范围。这种解释,则无一不有,无时不有,实有的范围,就相当广阔了。
新说除对“有”的发展外,其他方面也有发展,如关于色法的“极微”理论等。“极微”,有部原来的说法是从智慧上将法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程度,就是极微,这种极微不仅肉眼见不到,就是所谓“天眼”也看不见,即已不属于眼根的境界。这种说法,就可以被人斥为假有而非真有。《顺正理论》对此有了新的解释,它认为个别极微眼见不到,但由七个极微构成的单位──“阿耨”,则是可以看到的,而非假有。“阿耨”按说不是极微了,为甚么还叫极微呢?他们认为阿耨是同类和集的极微,而非异类和合的聚,极微总是在固结状态中才能存在,没有不和集的单独体,所以阿耨是能感觉到的实有。而且仍然是极微。这种发展,承认极微的物质存在,比较接近于唯物论的说法了。
又如,新有部配合二谛来讲实有假有,实有属胜义谛有,假有是世俗谛有,而对假实的分别,则认为假依于实。如瓶是水土等材料构成,瓶为假有,而水土等则为实有,所以假有分析到最后还是与实有有关,假依实立。因此,世俗有原是胜义有的一分,世俗谛依胜义谛而立,这样,便把二谛统一起来了。这也是对旧说的一个发展。
再如,新有部关于法有可以作为心的境界这一问题上也有发展。有个新说,认为此法为彼法所缘(六因四缘中的所缘缘),那么无论甚么时候它都具有所缘的性质。现在时能成为所缘缘自无问题,但过、未无能缘之心,怎能有过、未所缘之境呢?新有部对此的解释是︰过、未没有心存在,能缘是没有,但过、未这个法仍然有,而且仍然具有心之所缘的性质,一旦心生起了,可以它为所缘,心不生起,它也仍然存在,视为所缘。因此,这种所缘就是抽象的、潜在的,如同薪在未烧时也是燃料一样,因为它随时可以燃烧。
众贤以上这些新说,许多地方与胜论派无意中接近了。比如,胜论派讲极微,也认为集聚起来的极微才成为种种现象,这样就承认了极微的客观存在。又如,胜论派观察世界万事万物,而得出六种抽象的句义。这六句义是最高的范畴,外延最大,内涵最小。如“实句义”就是舍去了具体事物的属性而得出的抽象实体──地水火风空时我方意等九实。新有部最后把概念说得也很抽象(如所缘缘只是个抽象的东西),即接近这种句义的形式。众贤的老师悟入也写了一部《入阿毗达磨论》,表面上是为初学者学习的,实际也是针对《俱舍论》而发的议论。它把有部的最高范畴归为八句义︰五蕴、三无为法(五蕴是有为法,不包括无为,所以把三无为加进去),这很明显是针对《俱舍论》说五蕴是假有,无为是半假有而说的。悟入把五蕴三无为都当成实有提出,他的说法更靠近胜论了。不仅如此,他在对句义的意义上,也与胜论相似,胜论讲解脱实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应知,二是应行,首先是知,要理解六句义。悟入把最高范畴归为八句义,因之,在实践上也看成是应该理解的全部了。
由上述看来,新有部发展的趋向是接近胜论派的,胜论派的唯物倾向比较多些,新有部的这一趋势也就是向唯物论靠近了一步。因而它和唯心论色彩浓厚的大乘的界限也更明显。后世印度佛学以外各派看待大小乘,也都是从这一点来作区分的。
附带说一个问题︰世亲对《顺正理论》为甚么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因为那时世亲已在晚年,又改宗了大乘,对这些属于小乘内部是非的问题,不再关心了。他写《俱舍论》阶段,还笃信有部,想对有部加以改革,改宗大乘后,就放弃这一计划了。不过,他的弟子辈如安慧、陈那等,在注解《俱舍论》时,并未放弃对《顺正理论》的驳斥。中国曾有这样的传说︰安慧作《杂集论》,是把注解与本文(《集论》本文是无著造)糅合在一起的,“杂”不是拚凑,而是天衣无缝地糅合,其目的,据说即是为《俱舍论》辩护的。中国玄奘一系的学者还做过这样的工作,即尽量找出《杂集论》对《俱舍论》说法加以辩护的地方。实际上,《杂集论》是否为《俱舍论》辩护的,还可以研究。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亲的弟子辈,并未对《顺正理论》放松过攻击。如中国现存玄奘门下普光的《俱舍论记》有好多处就是反驳《顺正理论》的。
[参考资料]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佐佐木现顺《阿毗达磨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