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须弥山石窟
位于宁夏省固原县西北六十公里处之须弥山东麓,为六盘山北端的大石窟群。又称圆光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末期,尔后历代续造,共有百余窟。然保存较完整者,今仅存二十窟而已。分布于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沟等地。蜿蜒达二公里。其中以完成于唐代者居多。
此中之北朝石窟大体作方形窟室,中央凿直通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呈多层,每层每面皆有佛龛,窟内四壁按一佛二菩萨配置,造像脸型瘦削,眉眼细长,唇薄嘴小,体态苗条,人称“秀骨清相”。至隋唐,佛像造型淳厚,容貌丰圆,线条流畅。其中,雕于唐‧大中三年(849)的释迦大坐佛,高约二十五公尺,为须弥山最大的造像。另外,石窟中有多处唐、宋、西夏、金、明各代的题记及明代碑刻。
◎附︰壬泷、牛达生〈须弥山石窟〉(摘录自《须弥山石窟》)
虽然石窟开凿的历史失载,但须弥山的位置正处于北上大漠、西出陇右的要道。清《甘肃通志》卷十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古寺即指石窟寺而言,而石门关则是隋唐以来著名七关之一,地当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冲要,是屏蔽长安的门户。
须弥山石窟以唐代开凿最多,不乏技巧娴熟之作。然而有几个未完成洞窟却给人以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它们是第八十一、八十五窟。就窟形和未完成的造像风格来看,它们与第六十九、五十四等窟是同期窟。第六十九窟左壁造像风化较少,主尊倚坐像塑造写实、衣薄透体,同敦煌第一九四窟西壁盝顶龛内倚坐佛像极为相似,是盛唐时期的成熟作品。第一九四窟被认为是吐蕃占领前修造的最后几个窟之一,约当代宗时。而代宗一朝须弥山地区已为吐蕃占领。
唐‧咸亨三年(672),吐蕃灭吐谷浑,势力日盛。睿宗时,得河西九曲之地,自此“与唐境接近,(中略)始率兵入寇”。安史之乱后,戍防西边的军队东调,吐蕃乘机于广德元年(763)“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以至一举攻陷京师长安,代宗仓惶逃往陕州,今固原一带j 被吐蕃占领,至大中三年(849),统治时间达八十六年之久。
吐蕃强盛以来,扩张重点主要是争夺西域、夺取安西四镇及剑南。及至安史之乱事起,唐室“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吐蕃乘其间隙“尽它西、陇右之地”,于广德元年出其不意兵临长安。边将告急,执掌军国大事的程元振竟不以为然,待吐蕃兵过邠州,“上(代宗)始闻之”,郭子仪仅及带领二十骑奔赴咸阳,却面临弥漫数十里的二十余万吐蕃军。代宗“仓猝不知所为”,只得出逃陕州。吐蕃攻下长安后遂退兵进驻原、会、成、渭之地。
须弥山第八十五、八十一窟规模不算小。第八十五窟正壁造像几乎已雕琢完毕,虽已严重风化,仍可看出雕刻技巧堪称上乘,而左右二壁却仅只开出石坯的大形。第八十一窟则是刚凿出方室正待着手造像便被放弃。这些规划严整的洞窟,无疑是在始料不及的情况下突然停工的,其原因就是连唐代宗也没有想到的吐蕃入袭。如这一设想可以成立,那么与第八十五窟在窟形造像上都相近似的第六十九、五十四等窟,均应开凿在这段时间的前后。以第六十九窟造像与敦煌第一九四窟造像相比较,时代、风格、雕塑特点的相似是显而易见的,可进一步证实这批洞窟的时代。
秦、原、安乐等州与瓜、沙等州的收复,在唐代是件大事。781至848年吐蕃占领敦煌六十七年;763至849年吐蕃占领固原一带八十六年,二者在历史时期上是一致的,对于石窟艺术的研究来讲,这个历史时期也是重要的。景云寺大佛龛(第五窟)龛侧赫然刻划有“大中三年吕中万”七字;第一0五窟主室左壁斑驳的壁面上,也有“大中三年”的题刻,自然都是复归唐朝之时所为。
像北方大多数的石窟一样,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不再有开窟造像活动,但仍先后有规模不等的妆修和寺院建设。今日尚留有不多的碑刻和题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为考察唐以后石窟寺的发展提供一些线索。
第一窟是唐代立佛造像龛,曾经过西夏时期重妆,在佛像的下部留有汉文墨书的西夏年号“奲都”和“拱化”题记。
唐末以来,党项族在西北地区继吐蕃之后强盛起来。原州一带地当宋与党项势力范围的边界,宋于至道元年(995)以原州故平高县地置镇戎军,西夏国建立后,在此曾数度发生战役。1043年宋、夏媾和,至1070年,双方边境有过一段较为和平稳定的时期,宋于边境设榷场以进行双边贸易,并在镇戎军设市马场,“以通戎人卖马之路”,并解决宋朝的军需。位于东西交通通道石门关口的须弥山,宋、夏民众在这里显然有着密切接触,石窟寺也成为双方信徒朝拜的圣地,奲都(1057~1062)、拱化(1063 ~1068)题记就是这时期留下的。
“须弥山”一名见于史传,大约也是这个期间出现的。1965年苏联史学界发表了西夏仁宗朝《天盛年(1149~1170)改定新法》之第十章译文,标题“司次行文门”,系规定西夏官衙行署和军府州县的品第。其中第四品(原文为下品)列有原州,第五品(原文为末品)列有须弥寨,当系因山得名。由于《改定新法》列举的许多地方并不是西夏所辖,因此有理由认为须弥寨是宋军所设、所辖,但在宋史记载中尚未见述及。
第五十一窟右侧门外壁面上工整地镌刻题记三行︰“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收复陇干,姚雄记”,为当地的历史提供了一条新材料。陇干城又记作笼竿、陇竿,地在六盘山外、好水川边,扼守着原州至陇西一线。庆历三年(1043)以陇竿城置德顺军,曾一度为西夏占据。绍圣四年(1097)宋军出击,连破洪州、盐州、宥州,并新建了西安州和天都砦,巩固了原州、秦州的地位。岷州蕃兵将姚雄曾参与了这次战役,但史传无收复陇竿的记载。第五十一窟题记可补史载之阙,同时也说明北宋曾进一步巩固对须弥寨一带的控制。
南宋‧建炎四年(1130),固原地区被金占据。明‧成化四年碑中记载,旧寺僧奏称寺原有崇宁三十五年敕赐名景云寺记事碑之事。崇宁仅五年,“三十五年”(1136)时当南宋‧绍兴六年,固原已为金兵占据,是寺僧仍奉赵宋正朔。第七十二窟东壁有大定四年(1164)题刻一篇,具名“景云寺番僧党征佶”,知金代仍称景云寺。
明代是须弥山石窟千年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兴盛期,其与明廷重视在固原一带的监牧有重要关系。
1979年固原城墙壁面剥出刻铭方砖一块,记载景泰二年(1451)发五千余人修补城垣事。《明史》〈地理志〉载︰“固原州,本固原守御千户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砖铭与史载吻合。值得重视的是,砖铭中明示主管筑城者为陕西苑马寺长乐监监正及平凉卫指挥等,此砖并由陕西苑马寺带管黑水口总甲二人镌刻。这表明明代在固原城执掌权力的是苑马寺,固原的复兴正是由于监牧得到了重视。
须弥山仅存的几通碑刻中以三通明碑最为重要,皆成化年所立。成化四年碑共二通(立于第四十五、四十六窟窟前),一记旧景云寺僧绰吉汪速在旧寺基址上重建佛殿廊庑后请赐寺额,并追记正统八年(1443)敕赐圆光寺一事,其时在重修固原城垣之前。显然当时并未立碑,圆光寺基址狭小,规模亦可想见。迟至成化四年(1468)镌碑记事,并于礼部抄出敕赐寺额的文书而补立碑刻多通,这说明石窟寺受到重视,其复兴是在固原城重新修建及置固原州之后。
成化四年为圆光寺立碑者,除定国将军参将河南刘清外,主要人员和地方机构即为“苑马寺承事郎长乐监监正建安……”、“陕西苑马寺带管黑水口”及“甘州群牧千户所”等。因碑文残泐,虽不能认为立碑的长乐监正与固原城砖铭上的王某为同一人,然而修筑城垣和圆光寺立碑者是同样一些地方机构则已毫无疑问。
可以认为,明初近百年中石窟寺和固原城一样处于破败之中,虽在正统年间有寺僧修建并得敕赐寺名、降经一藏,但真正的复兴是在固原作为监牧的地位得到重视之后。除上述修寺、赐额、立碑等之外,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第五窟前“大佛楼”、约在弘治九年(1496)重妆第五十一窟佛像,均可表明明代中叶须弥山石窟最后的兴盛。
须弥山石窟虽然经受了历史上长期人为的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存较完整的造像窟仅占少数,但石窟分布地域较广,一些洞窟和造像规模宏大,仍不失为我国古代大型石窟寺之一,在洞窟形制和时代上也有许多突出特点︰
(1)洞窟分布与开凿时代有关。首先北魏时开窟是集中在今天称作子孙宫的山坳崖面上,北周时开凿工程向北发展,集中于圆光寺、相国寺,唐代开窟则除最南端的大佛楼而外,集中于相国寺北面和西面,其中有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开凿规模巨大的第一0五窟和第五窟。
(2)中心柱式洞窟较多。属北魏者有第十四、二十四、三十二三窟,即除第三十三窟窟形特殊外,有造像的洞窟均是中心柱窟。北周至隋代洞窟中现保存有造像的也都是中心柱窟,计有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八、五十一、六十七窟和第七十窟。在其它地区的石窟寺中唐代中心柱已不多见,但须弥山规模很大的第一0五窟却是个相当完整的中心柱窟。以往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心柱窟的演变主要取决于时代的变迁。就须弥山状况分析,石质松散,在开凿中型以上的洞窟时必须以中心柱作支撑,这一点是开凿者的主要考虑。如以大致同期开凿的云冈、龙门、巩县石窟作比较,也可印证这一点。因此,解决中心柱窟窟形演变问题时,因地域、石质造成的特殊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就开龛形式讲,北魏中心柱每面分数层开龛,北周至唐代均为每面只开一大龛而以突出造像为特点,这是与它处石窟相一致的。
(3)须弥山有一类尚未凿完即停止施工而被放弃的洞窟,很引人瞩目。推测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须弥山地域广阔,石质又极易开凿,因此开窟时毌需利用前代未完成窟来改凿,故一些未完窟得以保存至今。这些洞窟为今日研究古代开窟工序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例如,北朝第三十七窟未开完,现状表明,最初是先开窟门,进入室内时,自前壁始,凿出前部窟顶至地面的空间,然后向后部平推凿进。目前窟内只开凿出全室约一半的空间,正面刚刚开出半个中心柱即被放弃,清楚表明了当时的开凿程序。这个窟形现状与莫高窟第二五九窟几乎完全相同,故可证明二五九窟绝非中心柱窟形制尚未完备的代表作,而只不过是因故未开完便塑像绘壁的一个特殊洞窟。
其二,造成未完成即放弃的重要原因是当时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唐代数窟未完工而中缀是因吐蕃兵至,已如前述。北周第四十五至四十九窟一组有统一规划而未全部完成则可能是574年周武帝灭法所致。
北周第五十一窟以规模论,在全国同期洞窟中无疑是最大的,但显然并未完成,其原因尚难遽定。笔者设想有如下多种原因︰原设计规模超出当时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计划不周,施工过程中窟顶前部可能已有部分塌落;原设计的意图大约是后壁造三佛,左、右壁各一佛,为五佛题材,却因左壁崖面厚度不足,无法开一佛的大龛而终于放弃。未能按计划开完的其它壁面,亦可能因遭灭法而搁置,至隋代才补开若干龛。
(4)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在须弥山石窟,北周洞窟相当集中,而且有突出特点。主要洞窟内部全为仿木帐架结构。第四十五、四十六窟内部保存较完整,四壁和中心柱每面龛形均为华丽的垂帐形式,十分类似麦积山石窟上七佛阁诸龛的帐形结构,无疑是研究北周窟形特点、木构佛帐等最重要的实物。
第五十一窟因严重塌方已损坏了原貌。此窟亦为仿木结构,洞窟后部右上角保存尚完好,可看出中心柱至四壁间的顶部为四坡形,上面亦有桁架。右壁大佛龛上方壁面与顶部交接处也有一横向仿木构件。中心柱虽塌毁严重,但在塌落的菩萨头旁还清楚地留有一段八角柱身,即中心柱上仿木的角柱。在这段柱身与造像头部间还有一段棱角分明的浮雕装饰,是唯一残存下来的垂帐的一部分。据此可知中心柱上原来至少在左、右、后三龛均有垂帐。第六十七窟虽小,雕刻也简单得多,仿木的帐架却很精巧、清晰,内部结构与第五十一窟相类似。
最后附带介绍一点,就是第六十九窟的雕造技法。第六十九窟造像头部都已在十年动乱时被砸掉,一些造像身体部分保存尚好,细审之间可以发现,凡肌肤裸露部分(如手、脚、力士赤裸的上身及下肢),在雕凿成形体之后,均贴敷一层类似今日纱布的织物,然后抹泥打底子再敷彩。须弥山石质极易风化,但经这样处理之后既显示细腻、柔韧的肌肤质感又极好地防止了石刻的风化。笔者曾见到一件菩萨头部的残块,其眼睑的细微转折处仍棱角分明,毫无损伤。古代匠师的手法纯熟、巧妙,造像技艺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这种技法很像是借鉴于夹纻像的制作而创造的,目前尚未见到任何其它唐代石刻造像或泥塑造像使用过这种方法,这对研究唐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