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须弥福寿之庙


  承德外八庙中建筑最晚的寺庙。座落在承德狮子口、普陀宗乘之庙的东边。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须弥”即须弥山,藏语称“札什”;“福寿”藏语称“伦布”。“须弥福寿”,意为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此庙是乾隆皇帝为接待前来祝寿的六世班禅巴丹益西,仿班禅驻锡地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形制而建,俗称“班禅行宫”。
  此庙占地面积虽小于普陀宗乘之庙,仅三万六千九百平方公尺,但布局紧凑,有明显的中轴线,外形虽采藏式建筑样式,但细部处理和装饰却有汉族风格。主要建筑物有庙碑、大红台、妙高庄严殿、吉祥法喜殿及万寿塔。其中,庙碑形制和规格是外八庙中最高的。全寺的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高三层的群楼,藏式平顶,四角建有庑殿式小殿,二楼东南角有八角形的三层转塔。妙高庄严殿在大红台的中央,是六世班禅讲经的地方;西面的吉祥法喜殿,则是六世班禅的住处。二殿均采鎏金铜瓦的“金顶”建筑。万寿塔矗立在寺后山坡上,是一座绿色琉璃砖砌成的七层八角塔,塔壁上有佛龛,形制与北平香山的琉璃塔相仿。
  ◎附︰清高宗弘历〈须弥福寿之庙碑记〉(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黄教之兴,以宗喀巴为鼻祖,有二大弟子︰一曰根敦珠巴,八转世而为今达赖喇嘛;一曰凯珠布格埒克巴勒藏,六转世而为今班禅额尔德尼喇嘛。是二喇嘛,盖递相为师,以阐宗风,而兴梵教。则今之班禅额尔德尼喇嘛,实达赖喇嘛之师也。达赖喇嘛居布达拉,译华言为普陀宗乘之庙。班禅额尔德尼居扎什伦布,译华言为须弥福寿之庙。是前卫、后藏所由分也。辛卯年,曾建普陀宗乘之庙于避暑山庄之北山,以祝厘也,亦以土尔扈特归顺也。今之建须弥福寿之庙于普陀宗乘之左冈者,以班禅额尔德尼欲来觐,而肖其所居,以资安禅。且遵我世祖章皇帝建北黄寺于京师,以居第五达赖喇嘛之例也。然昔达赖喇嘛之来,实以敦请。兹班禅额尔德尼之来觐,则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来京,以观华夏之振兴黄教,抚育群生,海宇清宴,民物宁敉之景象。适值朕七旬初度之年,并为庆祝之举也。夫朕七旬不欲为庆贺繁文,已预颁谕旨。而兹喇嘛之来则有不宜阻者,盖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自昔达赖喇嘛之来,至今亦百余年矣。且昔为开创之初,如喀尔喀、厄鲁特,尚有梗化者。今则重熙休和,喀尔喀久为世臣,厄鲁特亦无不归顺。而一闻班禅额尔德尼之来,其欢欣舞蹈,欲执役供奉,出于至诚,有不待教而然者。则此须弥福寿之庙之建,上以扬历代致治保邦之谟烈,下以答列藩倾心向化之悃忱,庸可已乎?既为记,复作赞言︰ 印度既回遥,佛教亦式微。梵僧舍天竺,多临卫藏地。自唐代已然,是为法源处。一译犹云近,三乘无舛讹。宗乘向东昌,诚如佛所记。卫藏虽徼外,实在震旦中。达赖及班禅,宗喀巴高弟。前后燃智灯,三车之纲领。真文与满字,于是溯轨躅。蒙古众林林,莫不倾心向。皈依三宝门,神道易设教。兹闻班禅来,如婴儿遇母。观化阐宗风,诚为吉祥事。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自成动静偈,朗标色空喻。以是善因缘,资无碍法喜。祝嘏犹其小,所欣象教宏。举似西域居,无来亦无去。上人演法轮,蠢蠢普超度,佐我无为治,雨顺与风调。众生登寿世,慧炬永光明。合十作赞言,初非为一己。如悬大圆镜,遍照于十方。而镜本无心,回向亦如是。
  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夏六月上浣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