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顿悟‧渐悟
指关于证悟成佛的二种方法或步骤。顿悟指快速证入觉悟之境,而不须依一定之次第作长期修习。渐悟指须经一定顺序之长期修习,始得证悟。五世纪初,鸠摩罗什的弟子道生(355~434),主张顿悟成佛。其后,有关觉悟之顿渐问题,乃常为佛学界所关怀。
道生认为,菩萨修行之阶位十住中,于前七住无悟道之可能,须至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顿将一切妄惑断尽,由此而得正觉,此即顿悟成佛说。道生又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见性即可成佛,无须按一定之次第修习。对此顿悟之说,先有慧观撰《渐悟论》,主张渐次悟入而成佛,此即道生顿悟说之反对者;后,又有昙无成作《明渐论》,阐明渐悟之理。南朝名士谢灵运则著《与诸道人辩宗论》,支持道生之顿悟说;慧睿亦著《喻疑论》,赞同顿悟成佛论。后来,顿悟分成大顿悟义、小顿悟义,又产生顿修与渐修的实践方法论。
隋唐时期,顿悟、渐悟之争在佛教界亦层出不穷。禅宗主张顿悟说,其余各宗多主张渐修。禅宗本身,又有北宗禅着重渐修、南宗禅提倡顿悟之分,此即所谓的“南顿北渐”。
另依法相宗之意趣,顿悟渐悟系指顿悟菩萨与渐悟菩萨的并称,又称顿渐二悟、顿渐二机。顿悟菩萨指菩萨定性之人,无始已来其第八识唯有菩萨无漏之种子,为顿大之性,故不经二乘之行,可直入菩萨道。渐悟菩萨,指不定性之人,无始已来,其第八识中有三乘无漏之种子,必由浅至深,先经二乘之行果,然后回心入菩萨行。又,渐悟菩萨于回心后,初果回心经八万劫,二果回心经六万劫,三果回心经四万劫,四果回心经二万劫,独觉回心经十千劫而入初僧祇之位。其八、六、四、二万及十千劫之间,称之为相似十信,回心之人称为假名菩萨。
◎附︰印顺〈顿渐与偏圆〉(摘录自《中观今论》第十一章第一节)
论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悟证,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今且综合的说明。
向来中国佛教界所称颂的证悟有二︰(1)道生的顿悟,(2)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以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圆满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张顿悟成佛,也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集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说是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
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唯识宗说︰要于资粮位积集福德智慧无边资粮。龙树说︰“若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没有福智资粮的积集,即梦想悟入空性,这是不可能的。资粮不足,悲心不足,常会落于小乘的但空偏真。这还算是好的,堕于无想外道、空见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经论,说广积资粮到无生法忍,在七地;唯识家与后期的中观师,说在初地。此时,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无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则一切了,故此也称为顿悟的──中国称之为小顿悟。此顿悟空性,重在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体验,而巨细无碍的缘起事,功德无边的悲智事,此时都没有圆满。更依此顿悟的般若慧,摄导万行,修习上进。这与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称为缘修,悟后修可称为性修,即与般若──称法性慧相应而修。如达到性修不二,事理无碍,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规︰因事修而起顿悟,依真悟而起广行,顿悟在实践过程的中心。至于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顿悟,是末后的;禅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规。
从凡入圣,即先从事修而后入真悟,所悟的理是什么?这可安立为悟圆中与悟偏真的两种。西藏传有二宗︰(1)极无戏论,(2)现空如幻,天台宗也说有偏真与圆中两类。唯识家说真见道证真如而不见缘起,月称论师也不许可见道的悟圆中理,但他们皆以究竟圆悟中道为成佛。中国的三论宗,不承认大乘有偏真悟,悟即是圆中的,二谛并观的。考龙树《大智度论》,是有偏真与圆中二类的,如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由般若慧泯绝一切而不取相,即是悟真性;方便智从空出有,才能行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广大行。大乘的慧眼,即见道的实相慧,《智论》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此即与藏传的“极无戏论”相合。然论中也曾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即泯绝一切而显了一切,显了一切而泯绝一切,即悟圆中的根据──此处龙树所依的《般若经》,与玄奘译不同。
天台宗引《智度论》说︰“三智一心中得”,依此说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一念顿了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圆观圆证。考《智度论》卷二十七原文,不是三智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心中得”。“道智是行相”,以道智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智论》的“一切智”,指二智而非三智。二智如在菩萨位中,即道智、道种智;佛果一心中得,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中得,或二智一心中得,姑且不谈,总之是圆证的。一心中得,龙树菩萨引述的解释,可有三说︰(1)一心,还是有次第的,如一刹那中有先生后灭;依此,可解说为先般若智证真,后方便智达有。(2)一念心中得,虽顿得而用不妨前后起,即顿得而渐用。这是说︰悟理时,不能说但得般若或但得方便。虽圆满证得,然慧的作用,可以有先侧重此而后侧重彼的不同。如一时得到多少东西,但可以前后使用,不必在同一时用。此有类于萨婆多部的或得而现前,或得而不现前。(3)一念中得,即可一念心中用。三论宗以为“发心毕竟二不别”的,从最初发心到最后证悟,是相应的,同一的;佛果既一心中得,菩萨也应该是圆观中道的。经中有处说︰根本智证真如,后得方便智起化用,这是无差别中作差别说,约偏重说,是约顿得渐用说。
所以初修观行,缘起性空是要圆观的;悟证时也必是圆悟的。三论宗否认大乘学者有见偏真的;但证偏真,是小圣的眇目曲见。西藏传有二宗──证偏空与圆中,但宗喀巴继承月称论师的传统,不承认有见道顿证圆中的,与唯识家说的根本智见真如略同。但以为缘起性空的无碍观,是初修行者不可缺少的正见;观空性是不能离开缘起而别观的,要于缘起而观察性空的。同时,性空也是不坏缘起的。这即有而空,空不碍有的中道观,是从初修到实证间的加行观。如实悟证时,必须破除众生的妄执实有性,所以必是离一切戏论的。我觉得︰中观的修行者,不必自夸为圆证,或以为惟自宗能离一切戏论。
总之,行者的悟证,首先要得空有无碍的正见。这是三论、天台以及藏传中观者所公认的。此时,若功德不足,方便慧不足,即证毕竟空性,极无戏论;若功德深广,方便慧善巧,即能顿悟圆中。二者同依空有无碍的正见,同得性空寂灭的法性,在修行的路径与目标,可说是同一的,不过因众生根性利钝不同,有但证偏真与圆中的差别。月称论师等不承认见道能顿见圆中,此即主但渐无顿。然藏传的宝铠《律生疏》,也分明承认有顿渐二机的。但渐无顿,与龙树《智度论》〈释往生品〉显然的不合。
依龙树意,众生根性有利钝,有发心后久久修行始得无生忍的,有发心即得无生法忍,广化众生的,甚至有发心即得无生忍,现生成佛的。这种思想,见于大乘经的《入定不定印经》,龙树菩萨不过引用经义而已。但此所说的利钝二根,是以未证悟前有无积集福智资粮而分别。未广集福智资粮的,或悲心不充,即须长时修习始得无生法忍。有因过去广修众行,福慧圆具,悲心充沛,故一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法忍,甚至有证得圆极的佛果。龙树以为释迦佛是钝根菩萨,七地得无生忍;由此可见钝根菩萨,即普遍而正常的大乘根性。利根是极难得的,是极少数的。故月称约一般说,但承认见道的极无戏论,也就是约大乘正常道说的。反之,天台、贤首家,发挥圆观圆证,不但非一般行者所能,而且也不能不说圆渐的修习。禅宗的祖师禅,本是主张一悟百悟而彻底圆满的;但结果也还是安立三关,次第悟入。故见道的圆证空有无碍是可能的,而事实是不易做到的。玄学家每轻视直证毕竟空寂,大谈理事无碍,体用不二,何曾知道实践的事实如何,不过徒凭幻想的或增上慢的错觉,和人争胜而已!
[参考资料] 《神会语录》卷三;《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乘玄论》卷四;《大般涅槃经集解》;《中观思想》(《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杨惠南〈顿悟论的理论基础〉(《谛观》杂志第十四、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