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顿渐二教


  教判名,为顿教、渐教二者之合称。谓释尊之教法,有顿教、渐教两种类别。又称渐顿二教。关于此二教之内容,古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大乘教法为顿教,而以自小乘之浅近法门渐次及于大乘者,是渐教;有以顿速证悟之法门为顿教,由渐次修行之功而证悟者,是渐教。
  此等教判之典据系《楞伽经》,在该经(宋译本卷一、北魏译本卷二、唐译本卷三)中,佛对于大慧菩萨所问“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所作的回答,谓如庵罗果之渐熟非顿、如陶家作诸器渐而非顿、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如人学音乐、书画等种种技术渐成非顿,以喻“渐教”之义;又以如抵顿现一切无相色相、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藏识顿分别自心之现及身之安立受用,如法佛依所作佛之光明而照耀,以喻“顿教”之义。
  自南北朝以迄唐代之间,依上述经义以作成顿渐二教之判教说者,颇不乏人。兹略述如次︰
  (1)刘虬之二教︰《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465a )︰
  “晋武都山隐士刘虬说言︰如来一代所说无出顿渐。华严等经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中有其五时七阶。”
  此谓直说大乘深妙教义者,是顿教,自小乘次第赴大乘者是渐教。渐教之中可分人天教、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等五时;其第二时中又有三乘之别,因此乃成为七阶。五时之中,前四时之教是不了义,及至说《涅槃经》时,才是究竟了义之说。
  (2)诞法师之二教︰诞法师系隋‧昙延之门人慧诞。其所立与刘虬之说大同。《华严五教章》卷上释之云(大正45‧480b)︰
  “以先习小乘,后趣大乘,大由小起,故名为渐,亦大小俱陈故,即涅槃等教是也;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故名为顿,亦以无小故,即华严是也。”
  依《华严五教章通路记》所述,这是以机之趣入、佛之化仪等二义分别顿渐。亦即佛针对自小乘入大乘之根机,而行小乘大乘俱陈之化仪;针对直往之菩萨,则开示大乘之化仪;此虽二义,但非别事。
  此外,《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谓真谛三藏曾立此说,同书及《华严五教章》卷上谓净影慧远亦承袭此义。然慧远于其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则破斥刘虬等人之二教说,其文云(大正44‧465b)︰
  “佛教无出顿渐二门,是言不尽。如佛所说四阿含经五部戒律,当知非是顿渐所摄;所以而然,彼说被小不得言顿,说通始终,终时所说,不为入大,不得言渐。又设余时所为,众生闻小例,竟不入大,云何言渐?是故顿渐摄教不尽。”
  (3)南北诸师之说︰据《法华玄义》卷十之上所述,南地北地诸师,通立顿、渐、不定三种教相。该书云(大正33‧801a)︰
  “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
  (4)用所说︰用律师于渐顿二教之上加圆教,而成三教。据《华严五教章》卷上所说,其顿渐之意义与前述有别,亦即于法门次第前后而说者,是渐教;一时具足一切法门而说者,是顿教。
  (5)智顗之说︰即化仪四教中之前二教。所谓顿教是不藉种种诱引方便,直以自证之法门,化益众生。此指华严时所说。渐教是为不堪直闻佛之自证者,设种种方便,诱引进入佛知见。此指阿含、方等、般若等三时之所说。
  (6)法藏之说︰在其判教体系之中,小、始、终、顿、圆五教中之第四教即是顿教;而渐教则包含大乘始教与终教,即五教中之第二与第三。《华严五教章》卷上云(大正45‧481b)︰
  “或分为二,所谓顿渐,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承,从微至着,通名为渐。(中略)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此谓“渐”是以教显理,至果有阶次;“顿”则不然,即绝言之处,理性顿显,解行顿成,而无阶位,一念不生之所,即是佛。前者相当法相、三论、起信、宝性等论所说,后者是维摩之默、不二法门。
  (7)善导之说︰善导以《观无量寿经》《弥陀经》等净土法门为顿教。《般舟赞》云(大正47‧448b)︰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或顿或渐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提藏,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此以《璎珞经》所说之五十二阶位为渐教;依一日七日之念佛,须臾生安乐之净土教义,称为顿教。
  [参考资料] 《法华玄论》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维摩经玄疏》卷一;《解深密经疏》卷一;《法华玄义释签》卷一;《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七;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原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