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飞天
佛教美术用语。原意指“飞行空中之天人”,在佛教美术中,多指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诸佛菩萨之飞行天人。在佛经里,天人出现的场合,多半是对诸佛的成道、誓愿,或弘法事迹的赞叹与供养。譬如阿閦如来成佛时,无量天人在虚空中,以天华、天旃檀香、天捣香等散在阿閦佛身上,以表示对如来成道的赞叹。此外,在净土世界里,也常有天女散花,或薰发天香的故事。
印度自古以来,即盛行飞天的传说,因此雕画飞天的例子甚多,山崎大塔东门、犍陀罗及摩突罗等地,皆曾见飞天浮雕。其姿势多为两足自膝以下轻曲,雕于本尊的上方,以示飞于虚空。巴米扬及中亚地方的壁画,也有同样的表现。
中国敦煌、云冈、响堂山等石窟寺院亦有不少飞天雕画,尤其敦煌壁画更是飞天表现的宝库。如敦煌第三二0窟中的飞天,色彩丰富,气韵生动。图中的两对飞天,以对称的布局绘于说法图的上端,技巧纯熟,刻画谨细,具有装饰美,是敦煌唐代壁画的代表作。又,三二九窟窟顶,其藻井层叠方形的中央,有用花瓣围成之圆形作中心,四周绘以飞天布云际腾翔,宛若追逐状,组成一自然流动之圆形。方形的外围,又以飞天十二身环绕之,其外又绘有贤劫千佛。所绘的飞天像皆为半裸体,唯在颈项间饰以美丽的金属饰物,并以彩带环绕手臂、上身,绘制的手法精巧细致,着工严谨缜密。
韩国庆州国立博物馆中的奉德寺铜钟(771)上,有跪坐在莲华台而两手捧持香炉的飞天浮雕。日本自飞鸟时代以来,也有不少飞天的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