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食时
戒律所规定可以进食之时间。主要系对出家众而设。依戒律所制,早晨到正午之间为食时。若过此时间则成非时食。若犯此戒,即违反九十单堕的非时食戒。《四分律》卷十四云(大正22‧662c)︰“时者,招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解释非时,谓(大正22‧360a)︰“若时过如发瞬,若草叶过,是名非食。”即将正午已后严格定为非时,《五分律》卷八所载大致与《四分律》相同,云(大正22‧54a)︰“非时者,从正中以后至明相未出。”
《十诵律》卷十三云(大正23‧96b)︰“非时者,过日中后至地未了,是名非时。”依此解释可知日虽已出,而地尚未明亮,此时并非食时;该书又云有时过午而食并不犯戒。《十诵律》卷五十三云(大正23‧394b)︰“问︰拘耶尼国用何时应食?答︰若此间宿用此间时,若彼间宿用彼间时,余二方亦如是。”《法苑珠林》卷四十二释云(大正53‧612a)︰“有阎浮比丘至西拘耶尼用阎浮提时,拘耶尼比丘往余三方亦如是。若此间宿则用此间时,若在彼宿则用彼间时。余三方亦尔。”《摩得勒伽论》卷二问答此意,云(大正23‧576c)︰“颇有比丘非时食佉陀尼、蒲阇尼不犯耶?答︰有若往北郁单越用彼时食不犯。”即因阎浮之日之正午时,为北方之夜半;东方之日没时,为西方日出时,其余诸方也互相展转,故有时虽过午而食也不犯戒。
《萨婆多论》卷七辨明时与非时的分别,说从清晨至日中,世人营作事业、备饮食,行乞颇便,不会扰烦在家人,故称为时。午后日渐西没,是在家人休养生息时,也是修行人静坐修道时,故称非时。因此行乞、饮食当于午前具办,不可延至午后。《处处经》云(大正17‧527c)︰“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
此上所述是就小乘律而言,但大乘律也以此为准则,如《受十善戒经》《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世间戒品)等,于论八关斋戒时,立不过中食戒。又古来常被引用的《毗罗三昧经》(伪经)说有四时,即(1)旦时,诸天的食时;(2)午时,诸佛的食时;(3)日暮,畜生的食时;(4)昏夜,鬼神的食时。今为离六趣之因,效法三世诸佛,故以午时为正食时。
又,《教诫律仪》列举二时食法六十条,其二食时是指小食时、中食时,前者意指食粥之时;依《大毗婆沙论》之意,以舒手见掌印文分明之时为正时,明相未出时为非时。中食时意指正午。天台宗论四教、五时,以方等时为第三食时,或当指小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