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食(梵āhāra,巴āhāra,藏zas)


  (一)“食”的语义︰“食”之梵文为āhāra,此词原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用现代词汇来诠释,相当于延长、培育、维持等义。综言之,梵语中“食”之语义,已不仅是中文之饮食意义之所指,而是指能牵引、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关于食之义趣,《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亦有规定,其文云(大正27‧674b)︰“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义、养有义、增有义,是食义。”
  经论中对于食的种种繁复规定,属于僧团中的生活规约的一环,所作的规定,也以专事修行的出家人为对象,并不包含一般在家佛教徒。
  (二)食物的种类︰经论中所列之食物种类甚多。其中,可资养有情肉身的食物,《四分律》卷五十九载(大正22‧1005c)︰“有五种食︰饭、干饭、□、肉、鱼。”《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云(大正23‧821b)︰“有五种珂但尼食,若食不成足食。云何为五?谓(一)根、(二)茎、(三)叶、(四)花、(五)果,食此五时不成足食。有五种蒲缮尼食,食成足食。云何为五?(一)饭、(二)麦豆饭、(三)□、(四)肉、(五)饼,啖此五时名为足食。”
  此中,五种珂但尼食(pañca-khādanīya)又称为五种嚼食、五嚼食;又译五不正食。五种蒲缮尼食(pañca-bhojanīya)又称五种啖食、五啖食;又译五正食。《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又加上五种奢耶尼食,认为总共有十五种。该书卷五(末)云(卍续66‧305上)︰“十五种者,古来相传,准义立有五种蒲阇尼,谓饭、□、干饭、鱼、肉。五种佉阇尼,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五种奢耶尼,谓酥、油、生酥、蜜、石蜜。”
  (三)食的种类︰各经论依不同标准而有各种不同的分类。计有四食、二食等种。其中,二食又分为世间食(四种)与出世间食(五种)。而且,所食者也包含禅定、法喜,甚至于无明等精神成分,并非仅以一般食物为限。如《长阿含经》有四食之说,该经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俱舍论》卷十谓(大正29‧ 55a)︰“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二)触、(三)思、(四)识。”此即所谓的“四食”说,其中,段食是指一般饭菜之食。
  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将食分为世间食、出世间食二种,总共有九种,即(大正2‧772b)︰
  “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食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食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
  此中,世间食即是所谓的四食,可藉以滋养人的肉身。出世间食是超出世间的食,可藉以长养保持圣者的慧命。《华严经疏》卷二十八解释五种出世间食,谓禅悦食是指出世间修行之人由得定力自长养慧命,道品圆届诿心常喜乐;愿食是指修行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念食是指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解脱食中的“解脱”二字是自在之义,即指修行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长养一切菩提善根;法喜食是指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常生欢喜。
  《中阿含经》卷十〈食经〉云(大正1‧487c)︰“有爱者则有食非无食,何谓有爱食?答曰︰无庚食。”《增一阿含经》又谓眼耳等六根也各有所“食”的对象。如眼以眠为食、耳以声为食等等。该经卷三十一(大正2‧719a)︰
  “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我今亦说涅槃有食。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为食?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附︰〈食法〉(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即戒律对于出家人用餐事宜的各项规定。佛教听许僧尼早晨食粥、中午吃饭,过午则不准进食,否则即为犯戒。佛陀原制订日止一食之法,仅允许僧尼于午时食。后因在舍卫城时,难陀之母以食粥而自觉身中风除食消,故请求佛陀允许比丘食粥,佛乃应允,并说偈叙述粥之十利。此为僧团早晨食粥之由来。因此十二头陀行中有“受一食法”,谓朝食应废,仅以中食资养身命。然在佛教北传至寒地之后,北传佛教不仅以晨午二食为合法,亦不以过午再食为非法,而称过午再食为非时食或药石。
  关于比丘所食用的食物种类,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条所载,有饭、麦豆饭、□、肉、饼等五啖食,以及根、茎、叶、菜、果等五嚼食。《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末)又加酥、油、生酥、蜜、石蜜等五种(奢耶尼)合为十五种。五啖食称为蒲阇尼(bhojan)或正食,五嚼食称为珂但尼(khādanī)或不正食。十五种食物中,属于三净肉的肉类可以食用,但是三净肉以外的不净肉则被禁止。五辛与酒也在禁止之列。
  关于出家的进食方式,《十二头陀经》中列举常乞食、受请食及众僧食三种。(1)常乞食︰指为使僧尼不对饮食起贪着,故应在每日早晨入聚落接受食物的施舍。 (2)受请食︰又称赴请、赴斋,谓檀越设斋会。比丘如受请则列席应供;如未受请而强赴会者是为非法,犯波逸提罪。(3)众僧食︰指自为现前大众准备的常住物中所得的饮食。此上三种中,一、三两项平常即得以行之,第二种“受请食”则须有施主设斋邀请,始能前往。
  《摩诃止观》卷四之三也举出食有三种︰(1)入深山绝人迹地,以松柏等果实及溪水资养身命,坐禅思惟而无余事者是上士。(2)住阿兰若处修道,分卫乞食者是中士。(3)不能绝谷以果为食,不能头陀乞食,而由外护檀越供养而食者称为下士。
  关于斋食之法,载于《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等律典中,道宣的《教诫律仪》也载有二时食法六十条、食了出堂法十条。《法苑珠林》卷四十一〈受请篇〉及《释氏要览》卷上〈中食〉亦有叙述。兹略述如次︰听闻钟鸣三响时,停止工作,以澡豆净手,把就位。而后行香、合掌,不得语笑喧扰。净人先供饭予圣僧,其次行饭予大众,最后留置少许饭粒于盂中施予鬼众。米饭七粒,饼约半钱大;此称为“生饭”或“出生”。其后,作梵而食。自古皆唱如来呗,但后世则无定则。如曹洞宗是在十佛名后加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食粥时),或“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斋时)。日本净土宗的坛林及真宗的学寮则唱《往生礼赞》偈︰“欲求寂灭乐,当学沙门法,衣食支身命,精粗随众得。”
  饮食以静肃为要,虽置碗亦不得出声。食毕漱口,合掌唱“处世界呗”。然后各自清洗食器,以齿木去除齿间食渣。食时必着三衣,具威仪,秩序井然。
  印度传统以右手为净。因此,食时不用匙□,而直接以手那和□而食。并以为左手是接触污秽、大小便利时所用的,因此食时不用左手。但在我国及日本,因风俗不同,故未按照印度的风俗习惯。因此,《永平清规》〈干卷〉的赴粥饭法云(大正82‧328a)︰
  “遐寻西天竺之佛仪,如来及如来弟子右手抟饭而食,未用匙□。佛子须知矣!诸天子及转轮圣王、诸国王等,亦用手抟饭而食,当知是尊贵之法也。西天竺病比丘用匙,其余皆用手矣。□未闻名未见形矣。□者,偏震旦以来诸国见用而已,今用之顺土风方俗矣,既为佛祖之儿孙,虽应顺佛仪,而用手以饭,其仪久废无师温故,所以暂用匙□兼用□子矣!”
  关于食量之多少,《增一阿含经》偈曰︰“多食致患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萨遮尼乾子经》亦有偈云︰“啖食太过人,身量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寤寐。”
  《释氏要览》云食时当行五观︰(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故,应受此食。《永平清规》也认为在食前应观此五观。按出家之食悉由檀越信施而来,因此食时须行五观,以诫平白受食。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载有食厌想,以防止行者对饮食起贪欲,其文云(大正25‧231b)︰
  “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若着口中恼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生等诸烦恼及诸罪业,(中略)计一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
  [参考资料]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大般泥洹经》卷六;《四分律》卷十三;《摩诃僧祇律》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