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首楞严三昧经(梵śūraṃgama-mahā-sūtra、śūraṃgama-samādhi-nirdeśa,藏Dpaḥ-bar-Ḥgro-baḥi tiṅ-ṅe-Ḥdsin)
二卷。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首楞严经》《旧首楞严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与唐代般剌蜜帝所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即通常所谓的《楞严经》)内容所述并不相同,然而常被误以为系一经之同本异译。
“首楞严三昧”是梵语,又作首楞伽摩三昧。意译勇健定、健行定、健相定。菩萨得此三昧,则诸烦恼及恶魔皆不得破坏之,并且恰如大将率领兵众,一切三昧悉皆随从。
此经内容叙述佛应坚意菩萨及舍利弗所问,为说首楞严三昧法,并示现其威力,且以百句义解释此三昧,并列举化度魔女、弥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变不思议功德。
此经之译本共有数种,据《出三藏记集》卷二的记载,计有后汉‧支谶、吴‧支谦、曹魏‧白延、西晋‧竺法护、西晋‧竺叔兰、后秦‧鸠摩罗什,及译者不详的《蜀首楞严经》七部。另有西晋1‧支敏度将支谶、支谦、竺法护及竺叔兰等四人所译本合为《首楞严经》八卷。同书卷七又载,前凉‧支施仑亦曾出此经。《法经录》卷一及《历代三宝纪》卷八,也载录不知译者的《后出首楞严经》二卷。可知,此经自后汉以来,屡被传译,但如今仅存鸠摩罗什之译本。
又,此经自古即盛行于印度,故《大般涅槃经》卷四、《法灭尽经》《大智度论》卷四、卷十、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卷七十五,以及《大乘集菩萨学论》卷一、卷六等,皆有所引用。现代考古学界曾在新疆省发现相当于本经末尾的梵文断片。又,西晋‧帛远、东晋‧支遁、南齐‧弘充等人,皆尝注解本经。
[参考资料] 《开元释教录》卷四;《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三;《维摩经‧首楞严三昧经》(《大乘佛典》{7},中央公论社);《Manuscript Remains of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