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香语
“拈香法语”之略。指禅林于法会、读经时,导师在拈香后所唱之法语。《祖庭事苑》说作释氏佛事,未尝不以拈香为先。大凡佛事均以拈香为先,拈者指芋诿持之意,拈香后即唱法语,故名拈香法语,略称香语。又因拈香后即插于炉中,故兼有炷香法语之意;而烧香后所朗读的追悼文(拈香文)也略称香语。
烧香迎请佛菩萨说法,依《贤愚经》卷六〈富那奇缘品〉等所说,原是印度的习俗。中国禅家则继承其作法,固定于佛祖像前进行拈香法语。其后,如为檀越等升座,不炷祝香,不搭法衣而演说正法的普说,也被认为是香语。禅家以外,诸宗则只取引导法语或引导香语之意,因此,烧香后的追悼回向文后来也被称为香语。
至于香语的形式,多是住持入堂先拈香,然后念诵七言或五言等组成的法语,接着陈述当月佛事之旨趣,旋即唱诵具有季节感之七言或五言短偈,其后一喝、炷香。至于引导香语,则特别陈述符合其旨趣的法语。盖香语多需提示自己的见识,但一般常引用古人的用语。现今的香语则日趋口语化。
[参考资料] 《禅林象器笺》〈丛轨门〉;《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之三;《禅林句集》;石附贤道《现代禅林香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