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香(梵gandha,巴gandha,藏dri)
音译乾陀、健达,有下列诸义︰
(一)指鼻根所嗅、鼻识所了别的对境︰为五境(五尘)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此香若依法相分判,有三香、四香二说。如《品类足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一等谓香有好、恶、平等三香。《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则加“不平等香”而主四香说。然有关好、恶、平等、不平等的分界,诸经论亦有异说。略如下述︰
(1)《五事毗婆沙论》卷下约情以谓诸悦意者名好香,不悦意者名恶香,顺舍受者名平等香。
(2)《入阿毗达磨论》卷上约根之增损而谓︰能长养诸根大种者为好香,损害诸根大种者为恶香,长养、损害二作用俱无者为平等香。
(3)《顺正理论》卷一约胜劣处中而释诸福业增上所生者为好香,诸罪业增上所生者为恶香,四大种势力所生者为平等香。又谓香力均平,增益依身者为等香,香力不均,损减依身者为不等香。香力微弱者为等香,香力增益者为不等香。
此外,若就个别而言,则其种类繁多,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即列有一种乃至十种香之分类。
(二)指由富含香气的树皮、树脂、木片、根、叶、花果等所制成的香料︰依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旃檀香、沈(水)香、丁子香、郁金香、龙脑香(以上称五香)、薰陆香、安息香等类。
由于印度气候酷热,人体易生体垢、恶臭,故自古为消除体臭,乃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称为涂香;或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名为烧香或薰香。其中,涂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所用的香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练香、线香等。据《大智度论》卷三十所载,烧香仅能行于寒天时,而涂香在寒、热天皆可行之。寒天时杂以沉水香,热天时则杂以旃檀香。
佛教将涂香、烧香作为供养佛及众僧的方法之一,摄属六种供养、十种供养,但戒律禁止僧众涂香。在密教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区别,所用之香亦有不同。即佛部用沉香,金刚部用丁子香,莲华部用白檀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
又经论中将香比喻为佛法之功德者颇多,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所说的戒香、闻香、施香三种;《诸经要集》卷五、《集诸经礼忏仪》卷上所述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等五分香,即为其例。
在日本,除花道、茶道外,亦有所谓香道盛行。又开雅会比较香之优劣者特称斗香;悬于室内,袪除臭气者称悬香;法事时,将香颁赋于僧众,名为行香;在佛前焚香称烧香或捻香。
◎附一︰〈五香〉(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一)密教作坛时,与五宝、五谷等一同埋于地中的五种香︰指沉香、白檀香、丁香、郁金香及龙脑香。《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云(大正18‧928b)︰“又取五种香,所谓檀香、沉香、丁香、郁金香、龙脑香。已上宝谷香药等各取少许,共置一瓷合中,或于瓷瓶中,或金银器中盛之,以地天真言加持一百八遍,埋于坛中心。”
(二)为成就诸真言所备办的五种坚香︰指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
(三)通用于三部(即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的五种香︰《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分别烧香品〉云(大正18‧610a)︰“复有五香,所谓砂糖、势丽翼迦、萨折啰娑、诃梨勒、石蜜,和合为香,通于三部一切事用。”
(四)修孔雀经法时所烧的五种香︰指沉香、白胶香、紫香、安息香、薰陆香。依《乳味钞》卷二十载,在中央烧沉香,在东方烧白胶香,在南方烧紫香,在西方烧安息香,在北方烧薰陆香。
(五)指五分法身清净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及解脱知见香。又称五分香或五分法香。
◎附二︰〈抹香〉(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抹香(梵cūrṇa,藏phye-ma),指呈粉末状之香。又作末香、粖香。主要是供撒布于道场或塔庙等地。与烧香、涂香不同。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大正9‧35a)︰“悉以杂华末香(中略)供养七宝妙塔。”《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云(大正8‧714c)︰“烧无价香,泥香涂之,末香以散。”另据《真俗佛事编》卷二引《大智度论》所言,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又,《大宝积经》卷六十二〈阿修罗王授记品〉列有旃檀末香、优罗末香、沉水末香、多摩罗跋末香、阿修罗末香等。
◎附三︰〈拈香〉(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在佛祖前烧香、上香,谓之拈香。《敕修清规》卷三〈入院〉云(大正48‧1125b)︰“挂搭已到佛殿,拈香有法语。”同卷〈开堂祝寿〉又云(大正48‧1126a)︰“登座拈香祝圣。”即于开堂日拈香祈祝圣寿万岁,称为祝圣拈香。《祖庭事苑》卷八辨拈香,有言(卍续113‧235下)︰
“释氏之作佛事,未尝不以拈香为先者,是所以记香而表信。(中略)今开堂长老必亲拈香者,以所得之法必有所自,所行之道,其外卫者必藉乎王臣,俾福慧双资,必图报于此日,岂偶然乎?”
[参考资料] 新译《华严经》卷六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七;《大孔雀咒王经》卷下;《四分律》卷十六;《火□供养仪轨》;《成实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