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马鸣(梵Aśvaghoṣa,藏Rta-dbyaṅs)


  佛教文学家。西元100至160年间,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初习外道之法,特长论议,游历各地,以辩论为事,时无有能及者。后与胁尊者对论,终被折服而皈依佛门。之后,乃穷究三藏,熟研内外典,并行化中天竺境。其后,北天竺迦腻色迦王攻伐摩揭陀国,劫马鸣北去。马鸣遂佐迦腻色迦王振兴佛教,弘布大乘,著述甚多。在现存之汉文大藏经中之署名马鸣撰者有《大庄严经论》《佛所行赞》《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事师五十法颂》《十不善业道经》《六趣轮回经》《尼乾子问无我义经》等八部,均弘演大乘教义。
  其中,《大乘起信论》《大宗地玄文本论》深受中国佛教界所推重,然近代学者则多以为并非马鸣所造;此外,《事师五十法颂》《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也并非为马鸣所撰。而其中之确为马鸣所撰者,则为《佛所行赞》一书。此书系马鸣最著名的作品。
  其他未译为汉文之作品,有《美难陀传》(Saundarananda-kavya)、《舍利弗传》(Sāviputra-prakaraṇa)、《赖吒和罗》(Ra-sṭrapālā)、《苏摩达多》(Somadatta)等戏剧作品。
  ◎附一︰金克木《梵语文学史》第三编第五章第四节(摘录)
  我们大体可以断定马鸣是西元后不久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属于现有的古典文学中一批最早的遗产。原文著作已经发现了两部长诗和三个戏剧残卷。汉译和藏译的佛教经典中还有许多署他的名字的哲学著作和佛教故事集。
  五世纪初(后秦)由著名的佛教学者和翻译家鸠摩罗什译成汉语的《马鸣菩萨传》,其实只是关于他的传说,可见他当时已经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了。这传中说他本是“外道”,后来才改信佛教。虽然传中所说的改变信仰的原因是中了巧计,未必可靠,但从他的作品中引用一般典故和非佛教学说看来,说他原有婆罗门的很高文化修养,是可信的。传中又说他本在中印度(现在他的一部诗的末尾注明他是北印度中部的人),后来西北方月氏国王伐中印度,把他索去。他到西北后,说教时竟使马听他的讲演时饿了都不吃草料;因此,“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据说他的“护法”王就是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
  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三部印度古戏剧残卷(1911年校刊),其中一部《舍利弗传》的卷尾说明本剧作者是金眼之子马鸣。这是个九幕剧,描写佛陀的两个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怎样改信佛教出家的故事。这个剧本虽然有许多残缺,但是仍然显出完全是古典戏剧的形式,人物、语言、格式等都符合传统规定。这证明了古典戏剧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在这一批古写本残卷中,还有两个不完全的剧本,没有署名,不能确定是不是也属于马鸣。两剧都是宣传佛教的。一个残剧中出现了几个抽象概念作为登场人物,如智慧(觉)、名誉(称)等。这在现存的古典戏剧中是到十一世纪的一部作品中才有的格式。另一个残剧里的人物有一个妓女(旦),一个主角(生),一个丑角,还有一个流氓(歹角)。它同我国古戏曲一样,标明角色身份而不用角色的名字。古典剧里丑角的典型特点已经出现了,他已是一个贪吃的婆罗门了。这剧大概也是宣传宗教的。场面是一个花园和妓女的家里。人物能“乘车”入场(也许是像我国戏曲中骑马那样的象征性动作)。这很像古典戏剧《小泥车》里的场面。
  这三个残剧的语言都是梵语和俗语并用,随角色的身份而不同,女性和低级的人一般只说俗语。俗语用了三种。对话里插有诗句,诗的格律多种多样。剧的末尾有祝福的颂诗。这些情况都同古典剧一致。
  马鸣的两部长诗,《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也是宣传佛教的。故事根据也同《舍利弗传》一样是佛教经典中已有的传说。《佛所行赞》有五世纪初年(北凉)的汉译,也有藏译。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说,《佛所行赞》都较《美难陀传》重要。
  ◎附二︰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六章(依观摘译)
  马鸣及其一派
  西元1892年,法国学者烈维出版了《佛所行赞》第一章,在此之前,整个欧洲学界对于马鸣其人仅止于闻其名而已。但是,在今日,他已被公认为梵文文学著名的诗人之一,是迦里陀沙(Kālidāsa)之前的著名作家,又是叙事诗、戏曲和抒情诗的创作者。然而,关于他的生平仍是一无所知。在中国与西藏的资料中,一致认为他与迦腻色迦王(二世纪)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胁比丘(Pars #’va)与富那夜奢(Puṇyayaśas)都是他的师长。此外,他也被当作是大乘佛教的推动者或开创者。根据中国所传的印度佛教诸祖中,他经常是列于 胁比丘与富那夜奢之后,而在龙树与提婆之前。
  他出身于婆罗门族,在归依佛教之前,受过严谨的婆罗门教育。成为佛教徒之后,最初可能属说一切有部,但是,他注重佛陀崇拜,其后改习大乘。一般相信纳哲(Sāketa,也就是Ayodhyā,今日的Oudh)是他的诞生地或故乡。不过也有人说是瓦拉那西或巴特那。他的母亲叫做Suvarṇākṣi。在西藏的《马鸣传》中,马鸣是一位“没有他不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他不能驳倒的非难;如同强风吹倒枯木一般,他经常折服问难者。”根据该传所载,马鸣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能作曲,常带领男女歌手四处演唱。他们演唱有关“空”的哀歌,优美的旋律常吸引群众伫立欣赏,因而导引多人归依佛教。西元671至695年旅印的唐朝僧侣义净在提到成功地折服外道、振兴佛法、被尊为人天师表的高僧时,谓︰“各世代类此之人物,仅一、二人矣。”而这样的人物,所指的就是“龙树、提婆、马鸣等人”。又,义净也提到当他旅印期间,佛教寺院所唱诵的赞歌,含有马鸣所编纂的作品。此外,义净也指出马鸣是《庄严经论》(Sūtrālaṃkāra)与《佛所行赞》的编者。
  关于《佛所行赞》,义净认为“大本若译有十余卷,意述如来始自王宫,终乎双树,一代佛法并缉为诗。”义净更指出“五天南海无不讽诵,意明字少而摄义能多,复令读书心悦忘倦,又复纂持圣教能生福利。”从义净所述,可以推定当时的义净已知有此由二十八篇组成的《佛所行赞》一书存在。从西藏译也有二十八篇看来,仅有十七篇的篇幅,并且仅仅叙述到鹿野苑转法轮的梵文本,仅仅粗具架构。甚且在这十七篇之中,只有开头的十三篇,才是原作。这份作品是由一名为阿姆利达难陀(Amṛtānanda)的人所完成。他从十九世纪开始仿作,并加上了结论。根据他的叙述,他所以仿作本书,是因为无法发现完整的写本。
  中国的旅印学僧对此书评价极高。事实上,这是由真正的诗人首先以叙事诗的方式叙述世尊之真实事迹。马鸣以高雅而不矫饰的手法,技巧地表现出释尊的生平与教理。虽然马鸣的梵文没有严格遵守波你尼文法规则,但也挑不出他的缺点。瓦勒米奇(Vālmīki)及其承袭者是马鸣的先导,而马鸣则是迦里陀沙的前辈。此三大诗人皆有一共通点。也就是他们使用“修饰”(alaṃkāra)语时,用得很适当。马鸣本人在语言及文体上不仅能得其要,对佛传中神迹的采用,也较为节制。像《普曜经》中的夸大手法,在本书是见不到的。《大事》与《普曜经》中所表现的是漫无章法,而本书却是有条理的、有技巧的使用佛传资料。马鸣本人精通古代圣典,却能自由自在地不受那些典籍束缚。他并不是将传说作任何改变,而是将古传说披上诗的外衣。就《佛所行赞》而言,与其认为马鸣是一位比丘,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还要恰当。
  例如在第三章及第四章中,有关年青的太子出游的叙述,就是一篇非常高明的文章,其表现手法与《普曜经》略有差别。
  楼阁诸妇女,诤竞欲观见,庄严易服饰,未竟便起走,或未及庄严,闻声便驰往,于众阁栏楯,侧塞不相容,或头身自悬,犹如众华垂。
  其次,就太子与净居天所化现的老人的相逢,马鸣也有非常优美的描述。
  太子见即问︰是名为何人?头如丝雪雾,皮缓肌体皱,战如水中枝,身偻如张弓。御者因对曰︰诸根转成熟,以故名曰老,形色失欢惨,壮进力枯竭,心恼失听识。怀变令形异,是者名为老。小饮母乳活,转缘地而行,尔乃立行走,体貌形容成。
  王子三度出游,得见老、病、死之相,净饭王命令宫女以美色、伎乐迷惑太子,希望太子忘掉哀愁。但是,太子并不为所动。眼见那些宫女无知地嬉戏,卖弄姿色,太子有更深的感叹。“见人之老、病、死却坦然无惧者,恰如无心之人。因为一株花木之花果掉落,或被砍伐倒地,其余的花木不会为之悲伤。”
  有关爱情的描述,是美文体宫廷诗所不可欠缺的。在描述美艳的宫女千方百计地想诱惑、挑逗太子的情节上,马鸣的描述可说非常成功。又,有关太子出城当夜,宫女在太子屋中的情节,也有很逼真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马鸣在恋爱学上的造诣。然而,除此之外,马鸣亦精通政治论(nitiśāstra)。为了转移太子的出世思想,宫廷教师向太子唱诵政治学。此外,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是美文诗所不可欠缺的。在第十三篇中,马鸣对佛陀与魔军间的战斗,有极为生动活泼的描述。
  马鸣的另一著作──《美难陀传》(Saun-darānanda-kāvya),也是美文体的宫廷诗。此一著作也与佛陀的传记有关,但书中增补了一些《佛所行赞》中较不受注意或该书中完全没有的情节。第一篇,详述有关迦毗罗卫城建城的故事。不过,本书主要是在描述佛陀的异母弟难陀之出家。
  如同难陀的妻子孙陀利(Sundari)嗟叹思念难陀,同样的,难陀也盼望能重回妻子身旁。虽然其他的比丘尝试安慰他,但完全无济于事。佛陀的教法也不能宽慰他的心情。于是,释尊显现神通,带他飞往天宫。在途中,他们看到一只单眼丑陋的母猴。佛陀问难陀︰“孙陀利比这只母猴漂亮吧!”难陀的答覆是肯定的。其后,他们到了天宫,并且见到貌美的天女。难陀见此天女,顿觉其妻孙陀利就如途中所见的丑母猴一般。为了要获得此天女,回到人间后,难陀勤勉地修苦行。继而,阿难陀告诉难陀,纵使天上的喜乐也是空虚而无益的。于是难陀豁然大悟,往诣佛陀,告以已不贪恋天女姿色。为此,佛陀大悦,并为难陀阐说教法。闻法之后难陀隐入森林,观四大,证阿罗汉果。为了致谢,难陀又到佛陀之前,向佛陀表示敬意。
  于是,释尊告诉他︰“今日你已完成你自己的目的,为哀悯其他众生,你应向他们述说正法,导向解脱。”
  在结尾的诗句中,马鸣强调以美文诗的形式来撰此诗篇,目的是向非佛教徒传达佛陀教法,并且希望这些教法能容易地被了解。正如渗有蜂蜜的苦药,较容易为人吞服一般。因此,在书中,马鸣以诸多篇幅,叙述三藏中的教法。如同小乘典籍所表现的,本书也赞叹孤独与瞑想之乐。虽是如此,但书中亦言及大乘独特的教义。难陀以深切地慈悲探索他自己的心,发现心中充满了欲拔众生出苦的“大悲”。经藏中虽然屡屡言及万法为“无常、无我、皆苦”,但是,难陀更证得了万法为“无常、空、无我、皆苦”。对难陀而言,他不是只要成为一位证涅槃的圣者,终究他也会是一位传导者。
  在《佛所行赞》中,马鸣虽透露了一些大乘教法,但主要仍以小乘法为主。例如在第十六篇中的“鹿野苑说法”,只不过是以诗的方式改编经藏中已为人所知的资料。不过,诗篇中不仅说身体是“空、无我”(śūnyam,anātmakam),佛陀是“自生者”(Svayam-bhū)、“全法的大君主”,也言及了“世界主”。又,为了众生的福祉,而应行诸佛所说之大乘。依此看来,马鸣大约是大乘初期的人物。
  [参考资料] 《福盖正行所集经》卷十二;《大唐西域记》卷八;《马鸣菩萨传》;《婆薮槃豆法师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法苑珠林》卷五十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佛祖统纪》卷五;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Sukumer Dutt《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