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高丽藏
高丽版大藏经的略称。指朝鲜在高丽时代开版雕印的二种汉译大藏经。包含初雕大藏经及其续藏,以及再雕大藏经。又称高丽大藏经、高丽本,或简称为丽藏、丽本、鲜本。
(1)初雕大藏经︰始于显宗(1010~1031在位),完成于文宗(1047~1082在位)。其时,高丽政府置都监于大邱符仁寺,以复刻北宋‧端拱年间(988~989)传入高丽的开宝藏,兼收入若干民间流通本,共计约六千余卷。西元1232年蒙古军入侵高丽时,随着国都之毁灭,版木亦被焚烧成灰。近代,朝鲜国内曾出现此藏之五十九片板木。日本除了在南禅寺正因庵有《佛说佛名经》等七经外,新近更由对马、壹岐岛的学术调查而发现五二0卷。1992年四月韩国文化省又指定初雕本之《显扬圣教论》(卷十二)与《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为国宝。
高丽‧宣宗七年(1090),开始雕印《高丽藏》之续藏。此事由大觉国师义天主持。当时系依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之目录,依次雕造而成。续藏所收,为朝鲜国内,以及搜集自宋、辽、日本等处佛典约四千余卷。
此续藏亦毁于蒙军入侵时。近代,朝鲜国内除松广寺与高丽大学图书馆保存若干卷之外,日本之东大寺亦收藏四十卷、真福寺收藏四卷。
(2)再雕大藏经︰开雕于高宗二十三年(1236),完成于高宗三十八年(1251),其间历时十六年。在开雕时,高丽政府置大藏都监于江华岛,分司都监于南海地域,以开宝藏、契丹藏及初刻高丽藏等经藏互校,重刻汉文大藏经,并附录《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三十卷。
此藏共收录一五二四部、六五五八卷,分六二八函。其板数计有八万余板,故又称八万大藏经,其板木今仍保存于庆尚南道陕川郡之海印寺内。一般称高丽藏均指此藏,因其校订严谨,故学术界对此藏之评价甚高。日本的《缩刷藏》及《大正藏》等诸版,都以此部藏经为主要之底本。
◎附︰小川贯一《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第七章(摘录)
第十世纪,距北宋勒版大藏经之雕印不到半世纪时,在高丽的显宗(1010~1031)及契丹(辽)的兴宗(1031~1055)时代,都有出版大藏经的计划。
[高丽初雕本大藏经及其续藏] 北宋勒版的大藏经,不仅准许赐与国内的寺院,同时也当做国际的赠答品,颁赠给信仰佛教的国家。继日本之后,高丽获赠该版大藏经。高丽的成宗于宋太宗淳化元年(990)遣使来求经,因淳化四年有感谢大宋下赐大藏经和御制文集的文献,所以北宋勒版的大藏经应系此一期间传入高丽的。当时,契丹兴起于东蒙古,乘其国势入侵高丽,高丽不得不向契丹臣服。处于国难的高丽显宗,为了祈求发扬国威,第二年(1011)即敕命崔士威等出版大藏经。
在显宗朝即雕造了《开元录》的五0四八卷。经过德宗、靖宗至文宗时,又将宋代新译经典雕造完毕(见义天着〈诸宗教藏雕印疏〉)。这是仿北宋版翻刻的,为每行十四字的卷子本形式。从天字函起至楚字函,计五七0函、五一二四卷的大藏经板,收藏在国都开城的符仁寺内。此版大藏经在黄卷赤轴的卷头,皆冠有佛说法的变相画页,装订十分豪华。
宣宗二年(1085),高丽向北宋申请购买一套大藏经和一部《华严经》,翌年四月,大觉国师义天亲自渡海入宋,请得佛典章疏三千余卷,于宣宗四年返回高丽。义天又上书大辽皇帝晓公章疏表,并向日本诸法师发出信函,请求集教章疏等佛典,结果求得辽和日本所送的古逸章疏一0一0部、四七四0卷,编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三卷。义天在王城之南二十里的大兴王寺,设置教藏都监,计划出版。这就是后来的高丽续藏经。
高丽初雕本大藏经的板木,放在国都符仁寺;续藏经的板木则放在大兴王寺教藏堂内,各自进行印经的活动。高宗十九年(1232),由于蒙古军的入侵,高丽迁都江华岛。此时,符仁寺和大兴王寺皆为元的兵火所焚,所有的经板亦付之一炬。
[高丽再雕本大藏经] 高宗二十三年,为了希望藉佛力来折服蒙古,乃发愿再雕大藏经,并命相国李奎报等主其事。此一事业在大藏都监的努力之下,前后经过十五年多的时间,至三十八年,才大功告成。此大藏经板,置于京城西门外的大藏经板堂,高宗曾经亲率百官到此上香礼拜。大藏经再雕之时,在庆尚道的南海设置分司大藏经都监,在此出版的章疏类佛典,相当于再雕本的续藏经。
此再雕本大藏经,与初雕本同为卷子本形式。每行十四字,每面二十三行,在糊贴之处及书后刻有经论名和“卷第□”、“第□张”及千字文,偶而也用细字刻上刻工之名。但在初雕本上,张字是用“幅”或“丈”字。再雕本的出版,由于高丽沙门守其等奉勒加以严密校勘,故被誉为善本,一般对它的评价甚高。守其将初雕本与北宋勒版、契丹藏经、古写藏经等,相互校勘之后,撰有《新雕大藏校正别录》附于藏经之内。
此再雕本的板木,其后移至禅源寺,至李朝时又由文天寺移交庆尚南道的伽耶山海印寺接管以至现在。海印寺版的册子本《大藏经目录》三卷,即为再雕本之目录。共有六二八函、一五二四部、六五五八卷。在此目录的卷末,列有《宗镜录》以下十五部、二三三卷的补续章疏。今日,在海印寺经板的宝库内,还收藏了八万六千五百二十五枚板木。
[参考资料] 《东国通鉴》卷十八;《海东绎史》卷三十三;《东国史略》卷六;《历代朝鲜史略》卷二;《缘山三大藏缘起》;《高丽板大藏经印刷颠末》;《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