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高昌国
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汉代,其地为车师前国之地,称为高昌壁。西晋时代称为高昌郡。及五胡乱华之际,此地先后为前凉(张氏)、后凉(吕氏)、北凉(沮渠)所据。北魏‧和平元年(460),柔然蠕蠕灭北凉,立阚伯周为王。此后即称为高昌国。不久,柔然败于准噶尔盆地的土耳其裔民族之手,此地由敦煌人张孟明及汉人马儒等相继为王。后,代之而起的是麹氏一族,直至唐‧贞观十四年(640)为太宗所灭,被并入唐室领域,改称西州,置安西都护府。其后,回鹘部族据此地,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至元代,再度辖属于中国。明代称为火州或哈剌,后称吐鲁番,以迄于今。
又,此地原为雅利安族住民所居之地。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麹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麹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祅教等。
十九世纪以后,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
◎附︰金唯诺〈高昌的佛教遗址〉(摘录自《中国美术史论集》下编)
高昌在汉魏之际为车师前部(其地为今吐鲁番),东西二百里,南北五百里。四周多大山,气候温暖,谷麦一岁再熟,宜蚕产棉,土地良沃。汉元帝初元元年(西元前48年)在此置戊巳校尉,晋‧咸和二年(327)置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河西时,都置太守以守之。
北魏‧和平元年(460),蠕蠕侵高昌,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太和五年(481),阚王(首归)被高车王所杀,敦煌人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又均被国人所杀,右长史麹嘉被推为王。麹嘉字灵凤,金城榆中人,在位二十四年(年号重光,500~523),颇具声威,焉耆等地均在其势力范围。并遣使内求五经诸史。麹氏凡十王,传一百四十余年而灭。
《周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服饰,丈夫从胡法,妇人略同华夏。兵器有弓、箭、刀、楯、甲、槊。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在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
高昌很早就流行佛教,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
其后的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麹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玄奘西游时,麹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
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
高昌地区现在遗存下来的佛教寺院,主要是残留的一些石窟,如吐峪沟、雅尔湖、胜金口、伯孜克里克等。其中以吐峪沟开窟较早,遗留壁画虽少,但能窥见高昌在十六国时期仙窟寺一类寺院的大体面貌。从地理环境分析,吐峪沟千佛洞所在地与《西州志》所载柳中县丁谷窟完全吻合。唐代的柳中县是西州所属五县之一,在今鄯善县境鲁克沁地方。鲁克沁以北十余公里的山谷──吐峪沟,就是丁谷窟。可见吐峪沟千佛洞在唐代仍是有名的佛教寺院。
吐峪沟第一区石窟,是依山凿窟与砖砌券顶相结合的石窟寺院。上下层次错杂,依山势而起落。山上早期之禅窟一组有五小窟,中室甚大,是长方形券顶窟,绘有壁画。顶部为极古拙之因缘故事画,其下为本生图二列。二侧壁为佛传图。在右侧小窟内有“开觉寺僧智会”铭记,是修禅僧徒的题名。与此相邻之窟,一是覆钵顶方形窟,残存佛传图。一是倒斗形顶方窟,壁画为千佛。另外有一大型刹心窟,前顶作斗四藻井,藻井中部为小坐佛,边饰忍冬纹。四壁画说法图及千佛。以上均是北朝早期窟。东崖一覆钵顶方形窟,中有方坛,顶有千佛,四角画四天王。四壁千佛下为本生故事画,时代稍晚。
第二区与第一区相对,在沟南山腰平顶上。以两个壁画窟为中心,两旁建僧房,前建塔,成一伽蓝区。有一刹心窟,残余部分可见顶部原为平棋斗四莲心藻井,四壁原为二列说法图,右壁每列五铺,后壁原为七铺。另一窟,埋于积沙中,窟顶有飞天,左右壁为本生图,时代约为西魏。
第三区二窟在沟侧平地。一禅窟形式与第一区禅窟相同;一刹心窟壁画千佛,均是北朝窟。吐峪沟石窟为高昌地区现存较早的石窟遗址,对探求高昌早期佛教艺术的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唐代西州所属的前庭县,即在高昌,与州合治。《西州志》所记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当即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以第二十五窟后室壁画为最早,此窟与第九窟原来中部有刹心,当是这里最早修建的刹心窟。从第二十五窟后室壁画考察,当建窟于西魏时期。其余诸窟原均为僧房,多是唐五代以后逐步改建为佛窟。此处回鹘佛教盛期的壁画甚多,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艺术极为珍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通典》卷一九一;《辍耕录》卷二十六;《朔方备乘》卷三十一;《丝路佛教》(《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5});羽溪了谛着‧贺昌群译《西域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