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高野山
日本古义真言宗总本山。位于和歌山县伊都郡高野町。略称南山、南岳、野山。弘仁七年(816),空海奏请嵯峨天皇诏许开辟此山,兴建伽蓝。空海入寂后,弟子真然继承其志,陆续完成诸堂。其后,堂舍多遭烧毁,至宽治四年(1090)明算担任高野山检校,遂逐渐复兴,后又得幕府、武士的护持,印刷事业发达,刊行《高野版大藏经》。此后,人才辈出,宗学大盛。然而,由于宗派势力的扩大,山上真言宗的信徒逐渐形成所谓“高野三方”的三个集团。即专事研究的“学侣方”,掌管事务行政的“行人方”,及在山上专修念佛的“圣方”。这三方徒众,纷争迭起,时有武力争斗。
明治时代之后,此山成为古义真言宗的总本山。由于历经千余年的经营,此山已成为日本佛教胜地。寺院建筑亦甚为闻名。全山建筑以“坛上伽蓝”为中心,分成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莲华谷等十区(合称高野十谷)。各区内塔头寺院林立。其中,不动堂及金刚三昧院为国宝级建筑。此外,山中重要文物收藏颇丰,如佛涅槃图、善女龙王画像、阿弥陀圣众来迎图、五大力菩萨像、阿弥陀三尊像、勤操僧正画像等,皆列为国宝。另有特具历史价值的法具及文书等,多陈列于灵宝殿中。
◎附︰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四章、第四期第八章(摘录)
高野三方之争
(一)当初高野山在创立大传法院时,设置了“学侣”,在大治五年(1130)又安置一些“堂众”(也称“坊人”),专门管理香花饷米之事。从此,学侣成为山中的清众,专心从事学业的研究,相继出了一些硕学大师,使教相兴盛起来。然而堂众,即后来的“行人”,从管理封禄、贡赋、出纳等事逐渐有了权势。赖瑜和尚振兴根来寺的时候,根来寺内也设有“行人”。从建武年间(1334~1335)起,各地大乱,高野山和根来寺由于军卒常常闯入,“行人”等就执甲防御。因而“行人”之数越来越增加,到了元龟、天正年间(1570~1592),专识坊、岩室坊、阏伽井坊等处(坊,僧舍),称为“旗头”,各率数千之众,配备兵器、粮食,俨然是一个兵团,专横跋扈之极。于是乎,织田信长曾捕杀了高野山僧众一千余人。不久,在天正十三年(1585)三月,丰臣秀吉带着武器来到根来寺,斥责僧众的专横跋扈,并派遣木食上人应其劝寺众归顺。可是寺众六千余人依仗“行人”的威势不愿归服,反而乘夜袭击木食应其的宿处。丰臣秀吉大怒,晓谕学侣退散,并一举打败“行人”,放火把堂塔伽蓝全部化为灰烬。于是,觉鍐上人以来四百四十余年的灵地,一下子化为焦土。秀吉进而派使节到高野山,收回领地并劝说他们归顺。应其为高野山奔走,终于使全山没有出事,但“行人”的横暴并未完全收敛。
高野山之所以能够完整无事,完全由于木食应其的力量。应其原是近江佐佐木氏的家臣,后又转仕大和的越智氏,主家没落以后,出家到了高野山,经过草衣木食的苦行修练,得到“木食上人”的称号。他以所谓“客僧”身份住在谷屋寺。当丰臣秀吉的军队要进攻高野山的时候,木食应其到了杂贺的军阵之中,献上数卷祈祷的经卷,说明山上并无他意,双方签定几条和约。从此,他受到丰臣秀吉的推重,完成了妙法院营建大佛的事业,立了功。高野山的金塔、大塔以及经藏的营修,也全靠他的力量;他还勉励学侣,进修学业。这样经过数年的时间,使全山的面貌焕然一新。天正十八年,他在山上兴建一寺作学舍供各地客僧讲法议论。后阳成天皇(1586~1610)赐以“兴山寺”的匾额,丰臣秀吉施舍领地。由此,木食应其又有“兴山上人”之称。(中略)
(二)高野山的学侣和行人之间的倾轧越来越激烈,而到圣方兴起以后,山上的纷争进一步激化,在学侣、行人、圣方之间互相嫉妒斗争,年年向幕府上诉,求幕府裁判。自从木食应其以来,他所兴建的兴山寺、青岩寺在山中很有势力,在应其以后,由行人方面文殊院的势誉和五大院的深盛,监管这两个寺,庆长五年(1600)十一月,势誉暗中离开近江,到德川家康的本营服务,请得了继承应其的朱印公文,此后,行人方面掌握了兴山寺、青岩寺等处,势力有所扩张;他们蔑视学侣,极其傲慢。学侣为此上诉。庆长六年五月,德川家康召见了学侣和行人两方,断定其曲直,修改了以前的朱印公文,把青岩寺和谷屋寺交给学侣一方,而且对行人有所限制,这样学侣才开始有了权力,此后又制定了“内谈议法制度”,设置了两个学头来统管学侣,以宝性院作为“左学头”,以无量光院作为“右学头”,因此有“宝门主”和“无门主”之称。而莲华三昧院的赖庆本来出身客僧,他统率学侣,在当时是闻名全山的。(中略)
行人方面却以兴山寺来显示威势,在庆长十一年八月,他们袭击了圣方所在的大德院。从此以后,行人方面与圣方之间互相发生纷争,圣方屡次向幕府控诉行人的横暴。
所谓“圣方”,是从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由厌世隐退而修行念佛之徒兴起的,有“西谷圣”、“萱堂圣”、“千手谷圣”的名称。所谓“千手谷圣”,是在他阿(游行上人)登上高野山之后,由追随他的人组成,人数越来越增加,后来兴建了大德院,专门修持时宗。
这一次行人方面袭击了大德院,把殿堂全部破坏了。幕府把行人和圣方召去,对他们的上诉进行裁判,而且劝谕圣方,让他们从时宗改信真言宗。由此以后他们称为“真言圣”。行人方面以后还经常藉学侣的力量,与圣方和在兴山寺的“结众”为难。所谓“结众”就是山上的客僧,常常受常住僧学侣的厌恶。这样,山中的纷争年年不断。
宽永五年(1628),行人方面请学侣举行堂上灌顶,学侣不答应。行人应昌等人大怒,率徒众二千五百人与学侣断绝来往。从此学侣与行人的倾轧更加激烈,而行人经常采取暴劣行动。宽文四年(1664),学侣、行人、圣方又因发生斗争而上诉,幕府对此加以制止,贞享三年(1686)又加以制止,而到元禄五年(1692)八月,终于把行人方面的六二七人处以流刑。但在以后由于封禄引起的纷争,也一直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松长有庆《密教の历史》;《日本の佛教》(《讲座‧佛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