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鬼子母神(梵Hārītī)
夜叉女之一。音译诃利帝。意译又作欢喜母、鬼子母、爱子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载,鬼子母神生五百子,因前生有恶邪愿,故常啖食王舍城中之幼儿,人皆恶之而求佛。佛乃将鬼子母之幼子(梵Priyaka,音译毕哩孕迦)藏于钵中。鬼子母神不见其幼子,悲恸万分。佛乃诫以︰汝仅失五百子中之一小儿,犹忧伤若是,而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苦如何?鬼子母神闻后皈佛,并接受佛陀“拥护诸伽蓝及僧尼住处令得安乐”之咐嘱。
在其他佛典中,如《鬼子母经》《杂宝藏经》卷九、《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摩诃摩耶经》(卷上)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等书所载有关鬼子母神之本缘,与上述大略相同。唯《杂宝藏经》谓其爱子名嫔伽罗。且曰生有一万子;而《鬼子母经》则谓生有千子。
《南海寄归内法传》另载,西方诸寺,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其母乃四天王之众,有大势力。若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
密教列此神于胎藏界曼荼罗之外金刚部。且有诃梨帝母法。亦即以鬼子母神为本尊,为祈求生产平安之修法。相关仪轨有不空所译之《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与《诃梨帝母真言法》。
在日本,由于密教盛行,故流行为祈求安产而奉祀诃梨帝母像,及修诃梨帝母法。其所祀形像多为天女像。左手怀抱一子,右手持吉祥果,姿态端丽丰盈。又,由于《法华经》〈陀罗尼品〉谓此女神与十罗刹女共誓守护法华行者,故日莲宗对此神甚为尊崇。近世之初,又定鬼子母神为日莲宗修法的本尊,并绘制此尊之独特忿怒鬼形。然亦有人作向来的天女形。该宗认为鬼形是作破邪调伏之用,而天女形则用于祈求安产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