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鸠摩利罗(梵Kumārila)


  印度教弥曼差派学者。生卒年不详,西元650至700年左右人。尝著《Slokavārttika》《Tantravārttika》《ṭupṭīkā》三书,评释《弥曼差经》现存最古的注疏《Bhaṣya》。他从祭仪主义的立场完成弥曼差派的圣典解释学,另一方面,他从正统婆罗门主义的立场,致力排击那些不承认《吠陀》权威的思想,特别是佛教。为对抗陈那以降的佛教论理学,他曾钻研“直接知”与推理的定义,并借用佛教论理学而将“直接知”分类为无分别知与有分别知,并称无分别的直接知为“直观”(ālocana)。一般认为,此等观点,对尼夜耶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鸠摩利罗的钻研及采用佛教论理学,使弥曼差学派的学说自此以后具备了哲学与论理学的体系。其所倡说,与同派中年代稍晚的普拉巴伽罗(Prabhākara,700年左右)对立。后来,弥曼差学派遂分裂成二派,即以鸠摩利罗为祖的巴达(Bhātta)派(或称达达提他,Tautātita),与以普拉巴伽罗为祖的古鲁(Guru)派。
  [参考资料]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