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鹿野苑(梵mṛgadāva,巴Migadāya,藏Ri-dags-kyi-gna)


  佛陀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中印度婆罗□斯国的园林,即今之萨尔那特(Sāranāth)。位在贝那勒斯(Benares)北方六公里。又译鹿野园、鹿苑、鹿野、鹿野场或施鹿林。具称仙人住处鹿野苑(ṛṣipatana mṛgadāva),又作仙人鹿野苑、仙人鹿苑所、仙人之处鹿苑、神仙鹿苑、仙人堕处施鹿林、鹿野苑中仙人所堕处、鹿野苑中仙人住所等,略称利师、律师或仙人论处、古仙林、仙居、仙面处。《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云(大正2‧167b)︰“此处仙人园鹿野苑,如来于中为五比丘三转十二行法轮。”
  关于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依《出曜经》卷十四〈道品〉所述,此地为诸仙及得道五通学者游止之所,并非凡夫住处,故名仙人住处。相传婆罗□国王曾于此地游猎,群鹿千头悉入网中。时,鹿王屈膝哀求释放群鹿。国王遂放群鹿,令其还山而得自安。由此之故,乃号曰鹿野苑。《大唐西域记》卷七所载亦略同于上述。《六度集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六及巴利《本生》等所出的尼拘律鹿本生谭,即系发生于此苑之事。故以之为鹿野苑名称的起源。
  又,《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列出多说,略述如次︰一说诸佛是最胜仙人,皆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一说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谓在佛出世时,有佛及圣弟子仙众住之,然在无佛出世时,亦有独觉仙住。无独觉时,则有世俗五通仙人住。以此处恒有诸仙住故名“仙人住处”。一说谓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处遇退道因缘,一时堕落,故名仙人堕处。一说谓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一说谓昔有国王名梵达多,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云云。
  此地在玄奘时代极为发达,依《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9a39斯国〉条下所述,可知其地状势(大正51‧905b)︰
  “婆罗□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中略)精舍之中有□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又说此地附近有五比丘习定处、五百独觉入涅槃地等。
  西元十三世纪左右,由于受到回教徒的入侵与印度教徒的摧毁,此地遂成废墟。经近代多次考古发掘,有阿育王时代(西元前三世纪中叶)到十二世纪所建之建筑,遗址及甚多雕刻出土。其中最古老者,为阿育王所建塔的遗迹,有塔顶所装饰的石雕小栏楯,及刻有阿育王法勒的石柱断片与其石柱上的狮子柱头。尤其狮子柱头是印度雕刻史上最早且最优秀的装饰作品。
  其次,阿育王塔遗迹左方有一群佛立像,系摩突罗(Mathura)所作早期礼拜像的代表作。中有迦腻色迦王三年(二世纪)的纪年铭,而鹿野苑最繁荣的时期,是在西元六至七世纪的笈多朝后期。此时期之石雕优美华丽,佛像以着薄衣为其特征,属萨尔那特派之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为转法轮印佛坐像,堪称为印度佛像中最优美且华丽之作。
  现今在遗迹之南建有考古博物馆,收藏此地出土古物。另在遗迹四周,有近人所建的中华佛寺(新加坡华侨李俊承建于1939年)、缅甸佛寺、摩诃菩提协会、印度教古物保存所、耆那教教堂等。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三十九;《大般涅槃经》卷中;《普曜经》卷七;《贤愚经》卷五、卷六;《八大灵塔名号经》;《四分律》卷三十二;《阿育王传》卷二;《解说西域记》;中村元、肥冢隆合著《印度佛教史论集》;B. Majumdar《A Guide to Sar-nath》;D. R. Sahni《Catalogue of the Museum of Archaeology at Sarn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