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四十五公里的麦积山。麦积山,又名麦积崖,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的一座独立山峦,孤峰崛起,状圆锥如农家麦垛,故名。石窟开凿于峭壁上,层层叠叠,有栈道相通,十分险峻。由于中部崖面崩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部分。现存窟龛计一九四个(西崖一四0窟,时代较早,东崖五十四窟,时代较晚),泥塑像、石雕像七千二百余躯,壁画一千三百多平方公尺。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建筑及宗教等历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开凿于西元384年至417年的十六国后秦时期,后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扩建与开凿,形成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兹依年代先后,列述各期特色︰
(1)后秦、西秦时代前后所开凿者,多为方形平面平顶窟,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交脚弥勒菩萨及思惟菩萨。佛像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嘴小唇薄,躯体粗壮坚实。菩萨高冠,披发,袒裸上身,下着长裙,体态浑厚。
(2)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数量最多,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五世纪中至五世纪末)洞窟,造像题材仍以三世佛为主。后期(六世纪初至534年北魏亡)洞窟数量大增,造像题材除三世佛外,也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或再加二力士的五尊或七尊新的组合形式,此外还出现七佛、立佛、十大弟子及供养人像。造像人物服装多褒衣博带式,形体修长,面目清□,一派中原佛教艺术的作风。
又,一些洞窟中保存有壁画,有大型本生故事画与经变画。第一二七窟的西方净土变,场面宏伟,是国内石窟已知年代最早的大幅净土变。此外,第一一五窟中有“大代景明三年(502)九月十五日”的墨书开窟纪年题记。
(3)西魏(535~556)时期的洞窟形制,大多袭用北魏晚期的旧式,但模仿中国木造结构建筑形式的崖阁式洞窟有进一步发展。窟外雕出八角形列柱与屋脊瓦垄,列柱内为前廊,廊内凿窟龛。造像题材,除三世佛外,还有文殊、维摩对坐,分置于两侧壁。塑像组合中,出现童男童女像,立于佛之两侧。造像人物面相已由清瘦渐趋丰满。
又,《北史》卷十三〈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载,大统五年(539),文皇后失宠,在麦积山出家为尼,死后凿崖为窟而葬,号为寂陵。此种在石窟中柩埋或停放尸身的洞窟,称“瘗窟”。麦积山东崖第四十三窟即为瘗窟。中国北方石窟中凿龛而葬,当以此为最早。其后响堂山北齐窟、龙门唐代窟中,均曾沿用。
(4)北周(557~581)时期,洞窟较多,并新凿出一批大窟。大窟多为崖阁式窟,为前代所少见,第四窟(七佛阁)堪称代表作。该窟系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祖所造,位于东崖最高处,距地面约五十公尺,窟前凿八柱七间的殿堂式崖阁,列柱内为前廊,廊后部凿出七座方形大窟。造像题材以七佛为主,佛旁立弟子、菩萨像。造像人物方圆丰满,体态健壮。壁画采用绘、塑结合的方法。
(5)隋代所开凿者,洞窟主尊多为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造像形体及装饰更趋写实。唐代以后,麦积山山体南侧大面积崩毁,几乎无开凿之新洞窟。现存之唐、宋、明代造像,多系在前代窟内重塑、补塑或改塑而成。
◎附︰常任侠〈麦积山的佛教艺术〉(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0})
麦积山石窟,是在中国西部甘肃省天水县的东南,距城四十五公里,是秦岭山脉的西端,紧接着原始森林区的边缘。从天水县城出发,过跑马泉、甘泉镇约三十五公里比较平坦的地带,就进入麦积山峡口,缘山溪再走十公里的山路,就看到了危峰耸立的麦积崖。这个形像奇特的山峰,从西面看过去,山头略带圆锥形,上端比底部大,正像农村收获后所堆积的麦□。农民们从很早就叫它麦积崖。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及其以后的历代王朝,在山腰里修凿蜂房似的龛窟,又在窟外悬壁上建筑起飞阁天桥。就在这样一个钜大的辉煌的创造里,我们的先民,表现了绝顶的勇敢和智慧。他们所成就的佛教艺术,让世世代代的信仰者来顶礼瞻拜,一直到今天。
当朝山人走近麦积山,就看到土红色的崖顶上立着一座小塔(崖顶到地面最洼处,垂直距离是一四二公尺,塔高九点四公尺)。在半山腰里密布着各种大小的龛窟,上下分层横列。由于数遭地震,还可以看到龛窟成片的崩塌的痕迹。在断崖上面有很多橛眼,可以推想当年在石窟的外面,依悬壁所建筑的满山重楼复殿、飞桥栈阁。经过悠久的岁月,这些木建筑如今都已毁坏。在1953年七月麦积山勘察团到来后,依靠当地的木工们的勇敢,使十二层龛梯,逐渐悬空修复。再将许多世纪不通人迹的洞窟,没胫的鸟粪,扫除干净,这些宝贵的古代佛教艺术,才重新显现于世。
关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历史,只有散见的材料,并无系统的记载。据西元十世纪五代人所撰的《玉堂闲话》所说︰麦积山的石窟造像,是从四世纪末年,后秦开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六代继续修建的。从平地堆积木材,达到岩颠,在上面雕凿龛窟神像,施工既毕,拆去木材,然后造梯架险而上。这记载说明了它的营造方法和经过,据《梁高僧传》〈玄高〉条的记载,在西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麦积崖已经是兴盛的佛教中心。现在西崖第一二七号窟内发现有“洛阳沙弥法生造龛碑”一块,石虽残缺,文字不全,尚存有大魏的年号,约为西元六世纪物。其次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的祖父造七佛龛,特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原文载在《庾信集》中。这个石刻,当五代时还在,后来损失。在西崖第一一五号窟里,我们曾发现了在佛座上有墨书的发愿文,有大代景明三年(302)的年号,从这些残存的记载中,虽不能推定石窟造像最早的营造年代,但在北魏以来,这里已经是一处佛教的胜地,是可以肯定的。
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风格上,把它和其他的佛教艺术中心,如敦煌、云冈、龙门、永靖炳灵寺、南北响堂山等处的艺术风格来做比较,来认识麦积山石窟艺术在不同时代作风的区别。各时代艺术风格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断在发展,在转变的过程中。前代的不断演变,是为了准备着后代风格的形成,而又继续发展下去。在魏的晚期可能已初见隋唐萌芽。也可能个别的隋代塑造还在沿用西魏和北周的手法。尤其西魏和北周两代都很短,一共才四十几年,但是北周和它以前的作风是有些不同的。所以我们就把西魏归入魏晚期的范围,把北周作为魏和隋唐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也并不是没有特征的。我们所认识的,魏代造像和壁画是继承了汉晋风格。特别在造像方面,中国型的传统和所受印度犍陀罗、笈多风格相并存。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民族形式的传统,或者外来形式的影响,都表现得挺秀朴素、雄浑有力、神态生动。但是在时代的推进中,雄健的作风,逐渐变得更加细致、婉丽而多姿。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已经有了新的迈进一步的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这样一个为时不长的、旧的抛不掉、新的未成熟的阶段,然后又转向宏伟富丽的隋唐艺术作风的新格。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就是西魏到隋唐时期(西元六世纪至九世纪)的成就。十世纪以后,也续有修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麦积山石窟曾经有过几次兴废,也留下被自然损毁的现象。根据各种记载,可知每次大规模修建复兴,主要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盛世的开始,毁在一系列的地震,或一些变乱之际。统计自从西元六世纪初开始,直到十八世纪,有过八次间隔的系列的大小地震。从西魏文帝(535~551)再修崖阁,重兴寺宇起,直到清代乾隆(1736~1795)重修麦积山的佛寺,其间有隋文帝(589~604)的大规模修建和造像,初唐(西元七世纪)和宋(西元十世纪),都留有优秀的作品。元代(1280~1367)有过四次大地震,这里没有发现元代的代表作。到明(1369~1661)、清(1644~1911)两代的装修,都有明确的题记在墙壁上。经过这样一毁一修,在崖壁上有先后刊凿,重叠装銮。壁画也有表里几层。往往有的窟是魏建,画是明重绘;有的魏代壁画,宋代塑像,也有较晚造的摩崖大佛像,下面压着早期的壁画。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是与云冈、龙门等处佛教艺术不相同的。
麦积山的石质,是一种容易风化的砾岩,雨水冲渗,容易造成山崖的纵断而崩地。就全面看来,在东西二百一十多公尺,上下五十多公尺的幅面,一百九十多个龛窟之间以中间部分崩塌的损失为最严重。有些龛窟还残剩着一角留在断崖上,有些连痕迹都不见了。因此就形成了东崖和西崖两部。远在五代(905~959)的时候,就已有东阁西阁之称,现在修成的栈道,也分东西两部分。在东崖的龛窟里,最重要的有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及中七佛阁等,都是规模很大的龛窟。
涅槃窟(第一号)是魏代晚期(西元六世纪初)所开凿的石窟,窟前排有六支石柱,四川崖墓有此种营造的形式,印度阿旃陀也有此种形式,窟内的塑像,已经明代重修,但犹可看出魏塑的风格。
千佛廊(第三号)为魏代(西元五世纪)所凿造,自入口至廊的尽端,凡长三十二点七四公尺,在崖面上密排着上下两层石胎泥塑的佛像,这些佛像现存有二五八躯。多经后代装修过,但也有少数尚存原貌。
散花楼上七佛阁(第四号),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组洞窟,在离地面五十多公尺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汉代式的七间八大柱的崖阁,每二大柱之间是一个佛龛,这一所伟大的营造,大概就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造的。窟顶平格式的天花板上,每板都有壁画,从车马服饰看来,当是西魏北周时的作品,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幅画里都是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保存得相当完整。这壁画的作风,与常见的敦煌壁画不同,伎乐天人露在衣衫外面的肌肤部分,都是用极浅的薄肉塑来表现的,是绘画和浮塑的结合。窟内塑像计七十五躯。天王像是宋代修的,有的佛像和胁侍像则是明代甚至清代重新装修的。
牛儿堂(第五号)较上七佛阁为小,是汉代式的四支柱;石柱里是三个佛龛。每个龛里都有一组造像。现仅存脚踏牛儿的天王,因此得名。天王的威猛与牛儿的驯顺,都显示出塑造艺术的优美。
在东崖还有许多龛窟,由于很久就断绝通路,人迹不到,还保存着魏代的原状。其中有些塑像都是第五、六世纪的优秀作品。
在麦积山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西元六世纪初)所营造。
这西崖三大窟中最大的是万佛堂,又名碑洞(第一三三)号,内部高五点九七公尺,横广十四点九一公尺,最纵深处十一点五八公尺,窟内有腹室,所有壁面满布着无数的小影塑“贤劫千佛”。有的龛楣上还塑着小的供养人立体像及山水背景浮塑。包括有魏及比较晚期各代大小造像。以迎门的接引佛立像为最高(三公尺半)。这是一尊经宋代修过,但还保留着一些唐塑风格的大造像,艺术造诣很高,尤其是佛的手部,生动的表现了敏锐的触觉感。天花板上绘满着飞天,大部都已剥落漫漶。窟内还保存好些造像碑。在十八块完整的中间以描写佛传的一块内容最丰富,造形最生动,此窟因为佛像多,故称万佛堂,又因藏有许多造像碑,所以又叫碑洞。
由万佛堂再向高处,达到栈道的顶点,就是第一三五号窟,这是西崖能通到的最高处,人们叫它做天堂洞。高五公尺,广八点八八公尺,深四点二九公尺。壁间画的是古代骑战的场面,多已剥落褪色。在窟的上端凿通窗洞三个,与云冈第三十九窟的格式相似。在窟的中间立着一尊高一点九五公尺的及其左右立着两尊高一点二八公尺的石造像。这些大件的魏代石刻风格的造像所用的石材,是比较坚固的带有灰红色的硬沙石,不是本山开采的。使人惊讶的是︰很难想像在当时(一千五百年前)完全用人工体力如何能把两三吨重的大石材从地面升起,移置到五十多公尺高的洞窟中去。
走上西崖的西边栈道,到最高层,进入第一二七号窟,这是西崖三大窟中最小的一个。高四点四二公尺,广八点六三公尺,深四点八五公尺。造像以正壁的一龛,西魏石刻像最精致生动,佛光周围,有十个伎乐飞天,各持乐器。藻井和四壁的全面,都是壁画。虽然有剥落残褪,但它的精彩四射,仍然是难得的作品。
西崖还有一组小窟,无法通栈道,缒绳而入。其中有北魏壁画上面加了一层色彩鲜丽的隋画供养人,上面有墨笔题记,也是极优秀的作品。
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特殊不同的地方,敦煌以壁画为主,云冈、龙门以石刻为主,麦积山则以塑像为主,它保有数以千计的塑像(无数的小影塑还不在内),如大的高至十五点二八公尺的东崖第十三号摩崖大佛像和十三点八八公尺的西崖第九十八号摩崖大佛像,以及许多高仅二十多公分的小塑像,都是塑的,集上下一千三、四百年来的民族的优秀的创造在一起,像这样一个宝殿,这是世界稀有的。通过这些古代遗存的宝藏,我们可以认识先民在造塑艺术上的光辉成就。这些作品充满了新鲜活泼、飞跃腾动的美感,他们真正继承汉晋的优秀艺术传统,融化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启发了唐宋的更进一步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在中国佛教美术上放射出可贵的光辉。
[参考资料]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