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黄寺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通称。以其寺院之梁柱、屋瓦等皆为黄色而得名。北京双黄寺及沈阳黄寺即是其例。
(一)北京双黄寺︰位于北京安定门外,现黄寺大街路北。原分东、西两寺,以两寺相连,同垣异构,人称双黄寺。其中,东寺,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寺址原为普静禅林之旧址。原称黄寺,俗称喇嘛庙,后因西边建有西黄寺遂称东黄寺。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二十九年(1764)均曾重修。寺正殿前有碑亭二座,东碑为顺治八年时所立,西碑即康熙年重修黄寺碑记。有清一代,东黄寺一直是属于理藩院直接管理的京师大喇嘛庙之一,然寺宇今已不存。
西黄寺,顺治九年(1652)世祖为达赖五世进京朝觐而建的驻锡之所,后亦为班禅六世来京驻锡之处。雍正元年(1723)重修。现存殿宇有山门、大殿及配殿各二、碑亭各一,佛像则已全无。1987年尝整修,并在东墙外修建一排仿藏式平房。现改辟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乾隆四十五年,为乾隆帝祝寿的班禅六世驻锡于西黄寺。同年班禅六世在京病逝,乾隆帝敕令在寺后楼前建塔,收藏其衣冠及经咒,塔名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此塔由三进院落组成,塔高二十公尺,塔形仿印度佛陀伽耶式,四角各有塔式经幢一座,幢身下层绘刻经文;中央主塔为藏式喇嘛塔(即瓶形塔),正面佛龛内有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八尊菩萨;须弥座(基座)高三公尺,呈八角形,各层均饰有卷草、莲瓣等多种花纹,座的八面各雕一幅佛传故事。此塔玉身金顶,为多种艺术风格之结合,雕刻又极为精美,实为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之杰作。
(二)沈阳黄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正式名称为实胜寺,俗称黄寺或皇寺。清太宗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为纪念征服察哈尔蒙古而创建。雍正四年(1726)重修,系清入关之前,盛京最大的喇嘛寺院。
全寺占地面积五千五百余平方公尺,现存寺宇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两侧有钟鼓楼、玛哈噶拉楼、建经堂及僧房等。大殿为主建筑,黄琉璃绿剪边瓦顶,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弥勒、无量寿等佛像,及十八罗汉、八大菩萨等。天王殿后有二亭,亭上石碑以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述玛哈噶拉(梵Mahākāla,意译大黑天)的铸造及迁移过程。玛哈噶拉楼,位于大殿西南,为两层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其内部原本供奉玛哈噶拉之纯金像,该像重达千两,系清太宗皇太极征蒙古时所掠获者,今不存。又,玛哈噶拉楼下有喇嘛塔,仍保存完好。
◎附一︰清圣祖玄烨〈重修东黄寺碑记〉(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朕惟像教之传,由来已久。其阐发宗风,宣扬梵谛,大都以清净慈惠,倡导颛蒙,与帝王弘济群生之至意亦有合焉。普静禅林在京城之北,法侣攸萃,薰呗庄严,当顺治年间,有西域缁流,以祝国佑民为请,爰奉俞旨,创建兹刹,历有年矣。朕时巡偶至,顾视栋宇倾颓,因发内帑,命员外郎永保、海伦庀材鸠众,葺而新之。夫三乘以劝善良,五戒以防淫慝,溯厥本源,洵足躬饬砥俗,裨益化成。是役也,岂徒为方外饰观而已哉?工竣,勒文记之,并赐额以昭示于永久云。(康熙三十三年御撰)
◎附二︰清世宗胤祯〈西黄寺碑文〉(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雍正元年正月,喀尔喀泽布尊丹巴胡士克图,四十九旗札萨克、七旗喀尔喀、厄鲁特众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额驸,札萨克台吉、塔布囊等合词奏言︰“臣等荷圣祖仁皇帝教诲养育,如天覆地载之恩,历六十二年。殊域穷荒,溥遍周浃。以子以孙,世世蒙赖,无所申其报效,区区之忱不能自己。臣等同心一力,合赀凡四万三千两,造三世诸佛像八座塔番藏经。京城北郭外有原为达赖修盖之黄寺,请以赢财葺而理之。丹青黝垩,焕然以新,供佛像、宝塔、藏经于兹寺。臣等感激攀慕之情,庶尽涓埃。”朕惟皇考圣祖仁皇帝以天下为一家,以万国为一体,深仁厚泽,所以嘉惠藩服者,沦入于肌肤骨髓而不可忘也。诸藩王等词语恳切,具见诚悃。遂允所请,命亲王大臣往董厥役。工既告竣,勒文丰碑以扬皇考功德之隆,以表藩服忠爱之笃,用昭垂于久远。自今以始,尔诸藩王等其益修乃政事,抚乃臣庶,睦尔邻封,俾民物蕃滋,疆宇宁泰,恭顺述职,永享我朝太平之福,斯则皇考陟降之灵日鉴在兹,尔诸藩王等其敬念之无斁焉。是为记。
◎附三︰清‧刚林〈实胜寺碑文〉(摘录自《清政府与喇嘛教》)
幽谷无私,有至斯响;洪钟虚受,无来不应。而况于法身圆对,规矩冥立,一音称物,宫商潜运。故如来利见迦维,托生王室,凭五衍之轼,拯溺逝川;开八正之门,大庇交丧。于是,元关幽键,感而遂通;遥源浚波,酌而不竭。既而方广东被,放肆南移。周鲁二庄,同昭夜景之鉴;汉音两明,并勒丹青之饰。自兹遗文间出,列刹相望,其来盖亦远矣。至大元世祖时,有喇嘛帕斯八,用千金铸护法嘛哈噶喇,奉祀于五台山,后请移于沙漠。又有喇嘛沙尔巴胡土克图,复移于大元裔察哈尔林丹汗国祀之。我大清国宽温仁圣皇帝,征破其国,人民咸归。时有喇嘛墨尔根载佛像而来,上闻之,乃命众喇嘛往迎,以礼舁至盛京西郊,因曰︰“有护法,不可无大圣。犹之乎有大圣,不可无护法也。”乃命工部,卜地建寺于城西三里许,构大殿五楹,装塑西方佛像三尊,左右列阿难、迦叶、无量寿、莲华生八大菩萨,十八罗汉。绘四怛的喇佛城于棚厂,又陈设尊胜塔、菩萨塔,供佛金华严世界。又有须弥山七宝八物,及金壶、金钟、金银器皿俱全。东西庑各三楹,东藏如来一百八龛托生画像,并诸品经卷,西供嘛哈噶喇。前天王殿三楹,外山门三楹。至于僧寮、禅宝、□舍、钟鼓音乐之类,悉为之备。营于崇德元年丙子岁孟秋,至崇德三年戊寅岁告成,名曰“莲华净土实胜寺”。殿宇弘丽,塑像巍峨,层轩延袤,永奉神居,岂惟寒暑调、雨旸若,受一时之福利,将世弥积而功宣,身逾远而名邵,行将垂示于无穷矣。
大清崇德三年戊寅秋八月吉旦立。
国史院大学士刚林撰满文,大学士罗绣锦译汉文,弘文院大学士希福译蒙古文,道木藏古式译图白忒文,笔帖式赫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