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默摈(梵brahma-daṇḍa,巴brahma-daṇḍa)
对于犯错僧尼之一种处罚方式。又译不共语、梵檀、梵坛、梵法,或梵怛。即对于无威仪、不听教诫之僧尼,所有七众均不与之往来谈话。《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二)云(大正40‧21a)︰“言默摈者,五分云︰梵踾秾k者,一切七众不与来往交言。”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二(上)云(大正40‧213a)︰“梵坛者,有云︰梵王宫前立一坛,天众不如法者,令立坛上,余天不与往来交言,五分因阐陀恼僧,故用此治。”
《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二)认为此默摈法为九种治罪法之一。所谓九种治罪法,即于《十诵律》卷三十一〈般茶卢伽法〉、《大般涅槃经》卷三、《毗尼母经》卷五等所说的七种摈罪法外再加“恶马”、“默摈”二法。
有关默摈的羯磨法,《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四载,本法与“摈出”等相同,都需实行白三羯磨。又,《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载,被治之比丘若生忏悔心,大众知其已经悔改,当共表欢喜,如常与其共语。
[参考资料] 《维摩经略疏》卷一;《梵网经法藏疏》卷六;《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