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默照禅
看话禅、默照禅是宋代临济宗和曹洞宗两种不同的禅观法门。看话禅是临济宗大慧宗杲所倡导的专就一则古人的话头,历久真实参究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默照禅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所倡导的摄心静坐、潜神内观、内息攀缘,以至于悟道的观行方法。
禅宗于唐武后及中宗时,在黄梅弘忍以下,由慧能、神秀开创南北二宗,即所谓南顿、北渐二派。南宗禅从唐武宗到后周百余年间,有义玄、灵祐、良价、文偃、文益等禅师辈出,更开创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世称之为禅宗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家最为兴盛,传承不绝。曹洞良价、临济义玄都生在唐末,因两家的宗风各有不同,于是形成禅学上两大派别︰曹洞主知见稳实,临济尚机锋峻烈;曹洞贵婉转,临济尚直截。流衍到了北宋末南宋初,更由曹洞与临济相对立的禅,一变而为临济宗下的大慧宗杲和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觉相对立的看话禅和默照禅。
默照禅倡导者正觉(1091~1157),出于慧能以下第十四世,著有〈默照铭〉及〈坐禅箴〉等,扇扬默照的禅风。所谓默照禅,用正觉自己的话来解说,就是端坐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诸法的本源,无纤毫芥蒂作障碍,廓然忘像,皎然莹明。如他在〈默照铭〉里面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又在〈坐禅箴〉里面说︰“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这都显示了默照禅的特征。宗杲是极力排斥默照禅的,他在答陈季任书中说︰
“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一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语录》卷二十六)
又在答刘彦修书中说︰“有般杜撰长老,(中略)教一切人如渠相似,黑漆漆地紧闭 却眼,唤作默而常照。”(《语录》卷二十七)。
尽管宗杲这样批判默照禅,正觉所主张的“廓尔而灵,本光自照;寂然而应,大用现前”(《宏智禅师广录》卷一)默照禅法却也非常盛行。关于默照禅的渊源,应是始于菩提达摩以“壁观”为安心的法门,《续高僧传》中并且说明壁观的相貌说︰“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传灯录》也说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所以后世有壁观禅之称。其后玉泉神秀也令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又当时禅德都说︰“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但慧能却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到他的弟子南岳怀让更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灯录》对于系出慧能的洞下诸师,也只记载了许多机缘,所以正觉的默照禅,大概是上承达摩的壁观禅,把它和一般禅家所乐道的“回光返照”相结合而发展成功的。(黄忏华)
◎附一︰宏智正觉自述默照禅(摘录自《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六)
大休大歇底,口边醭生,舌上草生,直下放教尽去。洗得净洁,磨得精莹,如秋在水,如月印空。恁么湛湛明明,更须知有转身路子。转得身时,别无面孔教尔辨白。无辨白处,却昧不得。个是彻顶透底、穷根极源时节,千圣万圣,无异蹊辙。妙在回途,借路着脚,明中有暗,用处无迹。百草里,闹市里,飘飘扬身,堂堂运步,自然骑声跨色,超听越眺,恁么混成,方是衲僧门下事。
心本绝缘,法本无说,佛佛祖祖不获已,向第二义门,有问答机警。就其间,剔拨一等钝汉。所以德山道︰“我宗无言句,亦无一法与人。”元是人人自到自肯,始有说话分。但直下排洗妄念尘垢,尘垢若净,廓然莹明,无涯畛,无中边;圆混混,光皎皎,照彻十方,坐断三际。一切因缘语言,到此着尘点不得。唯默默自知,灵灵独耀,与圣无异,于凡不减。元只是旧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唤作真实田地。恁么证底汉,便能应万机,入诸境,妙用灵通,自然无碍矣。
◎附二︰圣严〈默照禅〉(摘录自《禅门解行》〈公案禅与默照禅〉)
默照禅的禅风,倡自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觉(1091~1157),他与主唱看话禅的大慧宗杲,活跃于同一个时代,而且旗鼓相当。后来由道元禅师传去日本的“只管打坐”的方法,即是承袭了默照禅的遗风。根据《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八所收〈默照铭〉,看到默照禅的内容是这样的︰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灵然独照,照中还妙;露月星河,雪松云峤;晦而弥明,隐而愈显;鹤梦烟寒,水含秋远;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妙存默处,功忘照中;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离微之根;彻见离微,金梭玉机;正偏宛转,明暗因依;依无能所,底时回互;饮善见药,擿涂毒鼓;回互底时,杀活在我;门里出身,枝头结果;默唯至言,照唯普应;应不堕功,言不涉听;万象森罗,放光说法;彼彼证明,各各问答;问答证明,恰恰相应;照中失默,便见侵凌;证明问答,相应恰恰;默中失照,浑成剩法;默照理圆,莲开梦觉;百川赴海,千峰向岳;如鹅择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轮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顶透底。
其实,静坐时用默照的工夫,与把头脑变成一片空白的情形,完全不同,如果是落于呆若木鸡似的静态,固然是“默”了,但却没有“照”的作用。所以,默照与天台的止观相类似,与禅宗第三祖僧璨的〈信心铭〉所言︰“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的宗旨相通。也类似永嘉玄觉(665~713)在〈奢摩他颂〉之中所说的︰“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禅宗永嘉集》)
不过宏智正觉,将前人的方法,另从体与用、理与事、动与静、空与有、明与暗、能与所(主与宾)等,各各宛转回互的关系运用,来说明达到“杀活在我”大自在、大活泼的悟境。
看话与默照,究竟何者优而何者劣,很难说。大致而言,修行的方法,可有松与紧的两门,平常生活紧张,心神劳累的人,初入修行法门,宜用松弛;平日生活懒散,心神浮动的人,初入修行法门,宜用紧张。而大慧宗杲的公案话头,逼拶紧迫,正是用的紧法;宏智正觉的默照灵然,正是用的松法。虽然不能仅以松紧二字说明默照与看话两派,用松紧二类来给它们作区别,应该是正确的看法。大慧宗杲批评默照工夫为邪禅,原因是︰“士大夫尘劳为障,不见方寸宁怗,使它寒灰枯木去、二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遮个使人休歇,你道,还休歇得否?殊不知,若遮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若不死,如何休歇得?此风往年极盛于福建路,妙喜(宗杲的别号)于绍兴之初(1131)入闽,住(妙喜)庵时,使力排之,谓之断佛慧命。”(《大慧普觉禅师普说》第五下)
用默照的方法,如果是个好逸恶劳的人,就很可能变成“冷湫湫地”、“寒灰枯木”,所谓一头钻进了“无事窟”中,粗重的妄想杂念是不见了,定境不现前,智慧的光芒,也永远透不出来,所以被指为“断佛慧命”的“邪禅”。不过,世上的确有人须用松弛的方法,如能做到“晦而弥明,隐而愈显”,“惺惺破昏”,“偏正宛转,明暗因依”的程度,久而久之,自然也会达到“莲开梦觉”而且“透顶透底”的悟境。因此,宏智正觉也批评“看话石头”,说看话头的方法,只有冥顽不灵的石头才使用,使用之后仍旧还是石头。
这从历史的演变上看,大慧宗杲的宗风,仍旧沿着六祖慧能所提倡的“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修行禅宗的顿悟法门,端在达到“外离相”、“内不乱”的程度,便可“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以上均见于《坛经》)了。可见,如何达到顿悟的目的,是重要事,至于要不要经过长期的坐禅训练,并不是关键所在。因此,用棒喝、用话头、参公案,都是活泼泼的点发、引动、拨开学者心性之门而放射智慧之术方便法门,当在用这种方法触动激发而产生效果之时,常使学者有大汗淋漓或天崩地裂般的震撼之感,所以这是一种很积极、很直接、很快速的法门。但是,如果遇到一些聪征读书人或懒散鬼,就很容易投机取巧,受着公案的暗示,往往欺骗他们自己又欺骗他人,认为他们也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悟境,谈心说性,目空一切,将其行为放荡,视成杀活自在。以致形成谈论公案的人越多,体悟禅味的人便越少。禅宗本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些人却天天卖弄公案,玩耍话头,徒逞锋利的口舌,没有一丝真修实悟的工夫,这是非常可怜的事。
宏智正觉,是投子义青的第四传。义青本身,虽然也以参了三年“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的话头而开悟,但他终于反对慧能的禅风,回归到菩提达磨的禅风,强调“法离文字”。将修行的方法,转回到如北宗禅师们所主张的︰“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坛经》句)的看法上去。宏智正觉的默照禅,其实即是为了纠正一般的狂禅或野狐禅的最好方法,所以他的〈默照铭〉一开头就指明︰“默默忘言,昭昭现前。”既不用假借语言文字,心中仍是朗朗分明,故与枯木死灰,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不论默照禅或看话禅,只要用之得宜,都是好方法,且看修道的人,有没有明师指导。事实上,有些人是需要两种方法交互并用的,在太松时,要用紧法,太紧时,要用松法。即在看话头的方法上,也有松法,在默照禅的工夫上,也有紧法。方法是死的,应用是活的。不能一定说,那一种好或那一种不好。正觉禅师的“默照禅”以及日本‧道元禅师的“只管打坐”,主旨在于先用修习禅定的基本方法入手,打好定的基础的同时,止观双运、明暗回互,智慧自然现前。故在正觉禅师的〈坐禅箴〉中也说︰“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毫忽之兆,其照取而了。”也就是说,心无分别,所以能定于一;没有得失取舍,所以透彻自在。这乃是定与慧的写照。所以,道元禅师的悟境,称为“身心脱落”。身脱落,即感到轻安无累,是定力现前;心脱落,即烦恼顿消,是智力现前。此乃是一种非常实际有用而又安全的修行法门。
[参考资料] 圣严《禅门修证指要》〈默照禅〉;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第五编;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の研究》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