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兴寺
(一)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敕令天下诸郡所创立的龙兴寺︰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即位,称天下中兴,乃敕令于诸郡置中兴寺、观。其后,又敕令天下所有中兴寺悉改名为龙兴寺。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则敕令于诸郡立龙兴、开元二寺,遇国忌则于龙兴寺行道散斋,千秋节祝祷则在开元寺举行。
尔后,各地龙兴寺高僧辈出,例如︰绛州之玄约,杭州之可周、宗季,温州之玄觉,睦州之慧朗,扬州之法慎,朔方之辨才,钟陵之清彻,滑州之普明,江陵府之齐巳,洛阳之崇圭等,皆于义学、禅法、戒律等各驰其名。又,宝历二年(826),杭州龙兴寺沙门南操,发愿劝募道俗十万人,结华严经社,每年四季举行斋会,白居易尝为撰〈华严经社记〉。
北宋初年,太宗改汴京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此寺遂成为宋代佛教之根本道场。永州龙兴寺则于寺内起净土院,刺史李承□、僧法林等人召集信士同修净业,柳宗元尝为撰〈龙兴寺净土院记〉。
又,日本‧最澄入唐后,从道邃学天台之法时,尝住台州龙兴寺缮写经论,并於越州龙兴寺受灌顶。而唐末入唐之圆仁,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亦提及开元、龙兴二寺之记事。
(二)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原名皇觉寺,又名大龙兴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太祖朱元璋将其早年出家之寺刹拆迁至此重建,赐名大龙兴寺。寺内有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据《大明洪武实录》记载,本寺有佛殿、法堂、僧舍等三八一间,连绵五公里,常住僧人百名。寺中藏有朱元璋画像、铁像、铜镆,及铸有铭文之铁磬。现存殿阁二十余间。
(三)位于河南省南阳县︰乃慧能之法嗣神会在未入洛阳荷泽寺以前,自唐‧开元八年(720)至天宝四年(745)所栖止之所。神会于此撰写《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
(四)位于河北定兴县内十字街中心︰建于宋代,原有前、中、后三部,现仅存中部之阁,名慈云阁。据县志记载,元‧大德年间(1297~1307)该寺住持宝德,因旧大悲阁毁于兵乱,发愿重建,大德十年落成。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后改名慈云阁。阁座北朝南,平面近似方形,重檐歇山布瓦顶,砖木结构。具有元代之建筑风格。
(五)位于山西新绛县内︰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宋太祖尝寓此,改名龙兴宫。宋末又改称今名。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尤以碧落碑著称于世。该碑刻于唐‧总章三年(670),高二点二六公尺,宽约一公尺。碑文书法奇古,行笔精绝,以大篆名闻全国。原文字迹略有损坏,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
又,寺后有宝塔一座。塔始建于唐,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高四十二点四公尺,八角十三层,各层均有石额镌于其上。塔身系砖木结构。塔顶冠以铁体葫芦,系生铁铸成。
(六)位于湖南沅陵县西北面的山坡上︰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历代重修,依山而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旃檀阁、弥陀阁等,规模宏大,甚为壮观。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正南北向,二十四根大木柱立于木质石础上,正前二重檐之间悬挂“眼前佛国”木匾,系摹刻明‧董其昌题写之字而成。
[参考资料] (一)《宋高僧传》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九、卷十二、卷十四、卷十九;《乐邦文类》卷三;《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宋高僧传》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