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山寺


  (一)位于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原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始建于隋朝皇泰年间(618),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山门、殿堂门、钟鼓楼。相传原佛像处有一巨大樟树,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等,今俱存。其中,千手佛高四公尺余,头戴花冠,冠中雕一坐佛,周围雕众多戴花冠之小佛首,迭作帽状;其像庄严慈祥,双手合十,旁伸一00八支手,掌中均雕一眼。各手或携物,或空手,姿态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立于莲台。现存建筑有石牌坊、寺门、钟鼓楼、千手千眼佛大殿、后殿等。
  (二)台湾北部古刹︰位于台北万华(古称艋舺)。清‧乾隆三年(1738),由福建省泉州府属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移居来台之人民,为祈航海平安及事业发展,乃将素所信仰之观音菩萨,从晋江安海镇龙山寺分灵迎来,建寺奉祀,亦名龙山寺。嘉庆二十年(1815)及同治六年(1867)分别遭地震、台风摧毁。旋由信徒集资整修。民国八年(1919),住持福智及地方人士,见寺宇陈旧不堪,行将倾圮,于是决议扩大修建,聘请泉州匠师,以漳、泉石木等唐山建材扩建,耗时四年多,始成今日之风貌。
  此次整修,突破晋江等三县移民之狭隘观念,全台信徒皆共襄盛举,使本寺从一座地方性庙宇,提升为全省性之纪念性建筑。其在建筑艺术上有几项特色,例如︰全寺使用泉州白石及玉昌湖青石。屋顶下使用两座藻井及复杂的网目如意斗栱,构成繁丽的景象,为日后其它寺庙所模仿。钟鼓楼的屋顶呈轿顶式,有如古代盔帽,其它寺庙的钟鼓楼建筑争相仿效。寺内所供主尊为安海观音,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为此观音诞辰,每年皆有盛大之庆典活动。
  (三)台湾中部古刹︰位于彰化县鹿港镇。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福建晋江、南安、惠安三县之移台人民,将晋 1江龙山寺观音菩萨分灵迎来,建寺奉祀。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建。其建材(砖石、福杉等)皆运自泉州,并延聘闽粤名匠来台兴建。建筑格局仿照泉州开元寺,其时有九十九门,分大埕、山门、五门、戏台、拜亭、正殿、后殿,配以左右厢房,为泉州式建筑之精华。其中最具特色者,为突出于中庭之戏台。结构精巧,飞檐如翼。其八角藻井用十六组斗栱层层叠起,至最高处覆以平板,甚具特色。此外,正殿、后殿之龙柱、木雕、石鼓、佛像等,亦颇可观。
  (四)台湾北部古刹︰位于台北县淡水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亦由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移台人民所筑,属晋江安海龙山寺之分灵。嘉庆、同治年间遭地震、风灾损毁,后再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巡抚刘铭传奏请赐匾,御书“慈航普度”四字,悬于寺中,今犹存。近年再度修建,现今之寺宇为三层之宫殿式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