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树(梵Nāgārjuna,藏Klu-sgrub;约150~250)


  印度大乘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论师,也是中观学派(空宗)的奠基者。梵名意译又作︰龙猛、龙胜。音译亦有︰那伽阏剌树那、那伽夷离淳那、那伽曷树那、那伽阿顺那等名。
  龙树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慧奇悟,博闻强记。于世学技艺,多所练达。曾经与三位密友共习隐身术,并入王宫淫乱宫女。事发,其三友皆遭国王杀害,独龙树一人运智逃脱。自此乃悟“欲为苦本”之理,而出家学佛。先后学得小乘三藏及大乘教,并入龙宫学习各种方等深经,而证入无生法忍。其后,在南天竺,得国王之护持,而大弘佛法,并摧伏各种外道。著述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等数十部书。其学问,以“体大思精”四字来形容,可谓最得其实。
  在释尊以后的印度祖师中,龙树在佛教史上的贡献是无与伦匹的。由于他的创发性思想,使印度佛教的教义体系局面大开,大乘教义由于他的阐扬而告光芒万丈。大乘佛教可以说是由他确立的。西元六、七世纪印度大乘二大系统之一的中观宗(Mādhyamika School),便是绍述龙树思想的学派。此外,龙树的思想,是西藏佛学的重要支流;是我国三论宗的义理支柱,与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其易行道思想,也颇为中日净土宗徒所取资。在佛教史上,论义理规模之闳大与影响之深远,龙树真可谓是释尊以外的第一人。
  ◎附一︰吕澄〈龙树的学说〉(摘录自《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第二节)
  [龙树学习、宏扬大乘的经过] 龙树,梵文Nāgārjuna,分析为nāga,arjuna(梵文连音规则,头一个单字尾与第二个单字头是相同的母音组成一复合词时,要发生音变,如两个a连用时,读a的长音,所以玄奘把它音译成“那伽阏树剌”),玄奘译为龙猛。Nāga是“龙”义,arjuna译为“猛”,可能是取了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里般度族五兄弟第三人arjuna的意思。因为史诗中他是最勇猛的一个,所以arjuna也就代表勇猛。这是新译。罗什旧译为“龙树”,传说其师姓龙,他是在树下出生的。西藏译为“龙成”,这是照原文字义译的,因arjuna的语根ar是“成”的意思。
  由于龙树是大乘学说的创始人,后人对他备加崇敬,因此关于他的生平,有不少附会的传说。比较可靠的原始记载,是鸠摩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罗什是最先介绍龙树学说来中国的人,他编译的这本传是有些根据的。传中说龙树是南印的婆罗门族,小时即通晓婆罗门经典,后来皈依佛教。当时南印已经有大乘经典流行,所以他就接受了大乘思想。《龙树菩萨传》说他出家时是到山里的佛塔受的戒,这就暗示了这样一点︰龙树出家的地方,是大众系有大乘思想的一部分人所常住的塔庙里。当时流行的大乘经本不多,他凭着聪明,很快就通达了。他感到不足,又到北印雪山地方,也是住在相信大乘的塔庙里,那里一个老比丘给他一些大乘经典,读了后仍感不足,于是周游各地。在这过程中,可能还陆续学了一些大乘经。他还与诸外道和部派佛学者们辩论,所向无敌,因之产生骄傲,认为佛教理论不过如此,便想独出心裁,自创一派。就在此时,有个大龙(可能是宣传大乘经典的人)把他引去龙宫(大概是北印龙族所住之处),给他看了很多而更深奥的经典,他于是满足了,感到在龙宫看见的一部分已比外间流行的多十倍。这一点暗示了︰龙树后来组织学说所根据的经典不只是当时流行的,还有一部分是个人保存尚未流行的。从龙树所著的《十住毗婆沙》与《大智度论》中所提到的诸经,同中国译经史上比较地来看,在此之前中国未译的大乘经,大都是经龙树的宣扬才问世的。
  龙树在通达了大乘经以后,又回到南印,着手创立学说,广事宣传。他得到了住地憍萨罗国王的支持,为他在黑峰山用九亿金钱修建一座五层伽蓝(法显、玄奘去印度时,还见到这个伽蓝的遗址)。晚年,他还到了东南印度靠近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五十公里的吉祥山,一直住在那里,最后便自杀了。龙树自杀的原因,大约与政治有关。据玄奘传说,他得了长生术,也使信仰他的皇帝长命不死,最年轻的太子久久不得继承王位,于是有人给太子出主意说,菩萨一切都能舍的,你可以向龙树要求把他的头施舍给你吧。龙树只好自杀(见《西域记》卷十)。另外据传记说,龙树宣扬大乘,与部派佛学以及婆罗门等教派有斗争,后来有位小乘法师给他一重逼迫,他就死了。从这两个材料看,当时不但有思想斗争,也有政治斗争,而且斗争相当激烈。
  关于龙树的年代,有许多说法,罗什说他是佛灭后八百年的人。不过罗什所信佛灭年代(称为罗氏年纪)为公元前637年,与一般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据他所说的推算,龙树生年应是公元三、四世纪。佛徒们传说龙树活了二百岁、三百岁,大概是因为他自杀,未得终其天年,乃以长寿之说来弥补其缺陷的吧,实际上顶多活上一百岁。所以,龙树的年代在公元三世纪比较合理。三世纪初(225)案达罗王朝灭亡,继之而来的又是分裂割据的局面。东南印度是属甘蔗王朝统治,时间约有百年的光景。二十世纪初,在那一带发掘出许多塔庙遗迹,这种塔与阿摩罗缚底大塔一样,四面有伸展出的牙柱,柱上刻有奉献者的姓名,从那些姓名看,都是这一王朝的皇帝、皇妃和皇室中人物。由于这一发现,连带也找到了吉祥山,当地土人称为龙树山,可见此山确是龙树住过的。这些考古资料与《龙树传》记载是符合的。
  从龙树组织学说经过看,他的大乘思想原是东南印大众系发展出来的那一部分。随后他到各地访求以及最后大龙把他引入龙宫,见到当时尚未流行的大乘经,这一部分则是由他才开始介绍的。《龙树传》里有这个记载,龙树自着的《大智度论》最后一卷也说到有许多大部头的大乘经是在龙宫、阿修罗宫里藏着的。说最小的篇幅也有十万颂。当时流行的《二万五千颂般若》,人们已感到分量大,难于接受了,十万颂则只能藏之龙宫,待人而传了。这种传说,据后人研究,还是有事实根据的。北印一带,对龙的传说很普遍,他们说的龙不在天上,而是在雪山。地上常年流着的江河,都发源于雪山,所以北印传说山上有雪水积成的大湖,龙就住在那湖里,称之谓龙宫。如果说龙树确由龙宫中得到大乘经,这就是说他从北印雪山深处去取得的。至于说雪山有老比丘等,也只是暗示分布在那里的部派佛教中思想比较前进一些的学者而已。
  龙树后来仍回到了南方,并在那里度他的晚年,这与支持他的王朝有关。其先,案达罗王朝是不信佛的,到甘蔗王朝则有几代由于新兴的大乘而引起了他们的信仰。当时要宣扬、推广一种新的学说,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宣传的范围,也就只限于这一带。而在这里,龙树也得到了他的继承人提婆,大乘思想以此为中心,就逐渐传播、扩展开来了。
  [主要著述] 龙树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他的学说传播以后,特别在西域一带,得到了相当的发展。鸠摩罗什又尽量把它传译到我国,因此,他的著作汉译现存的约二十种,其中有托名的伪书,据考证,真正属于他的只有十七种,但大都是很重要的。
  在龙树著作中,有一类是释经的,主要有《大智度论》。这部书在他的传记里也提到过,说他著有《优婆提舍》(议论)十万颂。这种体裁是解释经文,并加以发挥的,可能即是指《大智度论》。它解释了当时最大的一部经《大品般若》,译本一百卷,尚非全书。据说对《般若》第一品的解释是全译了的,即达三十四卷,其他各品照此译下去,当在千卷以上。罗什认为中国人不习惯这种繁琐的议论,从第二品起,就择要译出,共成一百卷。另一部是《十住毗婆沙论》,是注释《华严十住经》(后来译本名《十地经》。此经是《华严》的中心部分)的。“毗婆沙”为广论之意,注释的不是经的正文而是经的重颂部分(经有正文,有颂,颂又有前有后,后边的叫重颂)。汉译有十七卷,只讲到第二住,也非全文。此书是罗什之师佛陀耶舍口传的诵本,他只记得这些,所以译得不全。但是此书在龙树学说中地位是颇为重要的。
  另有一类组织学说的著作,主要有《菩提资粮论》。这书是隋代译传的,颂本计一六五颂,是龙树写的,释文是自在比丘写的。书的分量不大,译本只有六卷。《龙树传》中也提到这本书,说龙树作《庄严佛道论》五千颂,大概包括了他自己的注解。在《十住毗婆沙论》里也提到这本书,名〈助道品〉。因此,书的译传虽然较后,仍可信为龙树的著作。
  再有一类论战性质的,是对部派小乘以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从而显示自宗的所谓立破之作。最主要的是《中论》,书中对部派的偏见做了彻底的破斥,也是龙树基本理论之所在。罗什译。本文五百颂,加上青目的注共四卷(此书在罗什时就有七十多家的注,罗什认为青目注最好,所以一同译出)。《龙树传》中提到此书说“……造《无畏论》十万颂,于《无畏》中出《中论》也。”意思是说,《中论》的注解包括在《无畏论》中。印度有这种著作习惯︰写作一种对自己多种著作的自注。《无畏论》十万颂,其中有《中论》的注。此外,有《十二门论》,是《中论》入门的书。《中论》二十七品,《十二门论》只有十二门,就简化多了,它是解释《中论》的根本道理的。书的分量不大,只有很少的颂,大概全文都出自龙树之手。内容系破除小乘偏见,显示自己主张。针对佛教以外其他学派的,汉译有《回诤论》一书,主要针对正理派。正理派是从认识论角度立说的,讲种种量,以量成立各种的实在,这与龙树主张空、无自性的自然是直接冲突的。龙树要使对方放下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做了仔细的辩破。此书也是后来才传译的。
  最后一类是与政治有关的著作。大乘学说与以前佛学不同,是将世俗事与出世事融合起来的。当时龙树受到甘蔗王的支持,因而有对统治者的说教。此类著作汉译有两种︰一是颂文体裁的《宝行王正论》(陈‧真谛译)。“宝行王”即玄奘、义净译的“引正王”,梵文“婆罗婆汉那”,原是案达罗王朝的姓,因为过去人们的历史知识不足,此时虽已改朝换代成了甘蔗族,还错误地把前一朝代的族姓沿用下来。此书是专门对甘蔗王讲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信仰佛教等等,表达了大乘的政治观点。二是书信形式的《劝诫王颂》,我国前后经过三译。王,也是指的引正王。据《南海寄归传》卷四介绍,印度当时流行许多著名的赞颂,龙树此书就是其中之一,称为《密友书》。它以诗代信,劝引正王相信三宝,如何对待臣民,特别是劝王要支持佛法。信的内容也寻常,但文字很优美,所以在印度十分流行,有点像中国过去的《千字文》之类,成了家喻户晓的读物。
  龙树著作重要部分,已经汉译的,有上述八种。这些书大都已无梵本,只有《中论》的颂文,保存在月称释的牒引中,1903至1913年的十年间,俄国编印的《佛教文库》内将其校订出版了。另外,《宝行王正论》,尼泊尔还藏有梵本,1934年,被西洋人发现后也印出来了。除此两种外,其余的梵文原本,尚未发现。又《十二门论》,印度国际大学在1954年已将它从汉文还原为梵文了。
  在西藏文译本中,龙树著作保存得相当多。因为西藏把龙树看成是密教的祖师,十分重视。在《西藏大藏经》里,计有译本一一八种,内容相当芜杂,许多是密教的。分类而言︰(1)赞颂十九种,(2)密教解释五十一种,(3)显教解释及杂着四十八种。其中与汉译重复的,只有十一种。所以研究龙树学说,应当注意藏文中保存的资料。这些著作中,主要是有关显教方面的,开头是《正理聚》,共计五种︰(1)《中论》,(2)《六十颂正理论》(赵宋时有汉译,译得不好),(3)《七十颂空性论》(汉译《十二门论》中提到过此书),(4)《回诤论》(有汉译),(5)《广破论》(此书比《回诤论》更进一步详细破了正理派的十六谛)。以后到了宗喀巴时代还加了一部《宝鬘论》,即《宝行王正论》。此外,还有一部值得怀疑的书︰《二十颂大乘论》,西藏人相信它是龙树的著作,并发现了梵本,1956年,义大利罗马将其列入《东方丛书》的一种印行。另外,还有一种把许多大乘经贯串起来的书《一切经集论》,宋代有过汉译,名《大乘宝要义论》。以上是西藏方面保存龙树著作的情况。
  [主要学说] 据《龙树传》记载,龙树开始读大乘经,感到道理还欠完备,想加以推演,创立学派,后来在所谓龙宫看到了大量的大乘经,就又感到不是少,而是多得研究不完,便打消了独树一帜的念头,仍照佛学的基础进行组织。本来,大乘思想的产生,是适应当时内外环境的需要,从佛学内部讲,在流行了大约五百年的时期内,部派分裂,主张各异,其中不少学说趋向极端,致使内部很不统一。从佛学外部讲,其他教派这段时期都有较大的发展,势力日趋强盛,佛学要是还继续分裂下去,连存在都会成问题的,因此这时就有统一并使之面貌一新的要求。适应这一形势,大乘经典陆续地出现了,并取得佛学内外一部分人的信仰,已不感到突如其来。到了龙树时期,印度重又分裂,社会处在显著变迁之中,反映到意识形态上也不能照老样子下去,至此,酝酿了一百年的大乘思想应该有个总结,应该有所组织,龙树就是在这一形势下来担任组织大乘学说的工作的。要想完成这项任务,使之向前发展一步,就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要从广的方面做工作,从佛教根本精神出发,以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为中心,吸收和概括佛教各方面的学说,比较全面地组成大乘的思想体系。第二,从深的方面做工作,应尽量批判一切学说(包括内外各学派),加以鉴别,采取其中对大乘学说有用的,以丰富自己的理论。龙树所组织的大乘学说体系,在深广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好,相当出色。
  从学说广的方面看,他首先抓住了佛学的根本问题,即究竟的境界问题(佛的境界)。他认为最究竟的境界应以菩提为目标。而部派佛学则多偏重解脱,如《异部宗轮论》说三乘之不同在于解脱之不同,并辨解脱之道有同不同。大乘则着重于菩提、智慧。佛陀,就是觉者,已含有菩提的意义在内。但是,完全把菩提当作佛体,在部派时代还不是大家能同意的,如《论事》是上座系的主张,它所反对的论点之一,即有以菩提为佛说。这种论点是那时北道部的主张,北道部属大众系,后来的发展接近大乘。龙树此时,即抓住这一根本问题,然后从多方面来丰富它,组成大乘学说的体系。菩提的内容,从《般若经》中看,它包括了“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三个方面。“一切智”是部派佛学的最高智慧,意思是甚么法相都能知道(其实是一种“共相智”)。“道相智”,不仅有了懂得一切的智慧,还连带知道得此智慧的方法,方法还不限于一种,包括大小乘的道都在内。“一切相智”,则非但知道一切法的共相,而且知道一切法的自相。从这三方面来阐述菩提,内容显然比部派佛学讲得更完备了。
  所有大乘思想,都是为了成就这个菩提,为了菩提得以形成的资粮(条件、材料),用这一思想组成的著作,名《菩提资粮论》。龙树写的是颂本,还有他本人的注释,据《龙树传》的记载,注释有五千颂,已经失传,现在只有自在比丘的一个简注,还很扼要。从注释看,论的体系,是把有关大乘的说法都融合在六度之中,并旁通四处(实、舍、寂、智)、四无量(慈、悲、喜、舍)。不仅四处为部派佛学所公认,而四无量还是佛教外诸学派都相信的梵行(认为四无量可以带来往生梵天的幸福,是诸学派共同追求的目的)。《菩提资粮论》把这些思想都贯穿在里面,可见包括得很宽。(中略)
  再从学说的深度方面看,对方法论更有一番创新,这就是《宝积经》里讲的“中道观”,它比空观更进一层,有空观而不着空观。但龙树对空观的运用和解释,又比《宝积经》前进了。他以此作为根本的方法论,在意义上与《宝积经》也不尽同,是对部派偏执一边的说法,给与彻底批判的。对这问题的具体阐述,见于所著《中论》一书。
  《中论》对“中观”下了一个定义,见该论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的末颂(印度写作习惯,无一定格式,看行文方便,到要紧处,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全书要义。定义不一定在论的开头提出。《中论》有五百颂,二十七品;论的本宗二十五品,此颂见于第二十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汉译把原意的精神基本上表示出来了,但仔细推敲,还觉意有未尽,原文尚在,可以勘对。中国佛学家,也很重视这一颂,特别是后来由此论立宗的各派,如三论宗,天台宗,更为注意。因颂中有三个“是”字,遂称为“三是偈”。天台把“空、假、中”看成是实在的谛,所以又称此颂为“三谛偈”。颂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学的偏见。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部派佛学对缘起的说法不尽相同,其中有部的说法,最为片面,他们主张“一切有”就以缘起为根据,如讲六因、四缘,结果把凡是从因缘而生的法,都说成是实有的了。龙树此颂,主要就是针对有部。“众因缘生法”,就是指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无自性,即空,“我说即是空”。这个空是存在认识之中的,是以言说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所谓“法”,事物、现象等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有部的说法则认为法在概念上是实有。龙树又指出,仅仅这样来认识空还不够,所以第二,还应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这就是说,如果光说空,不就否定一切了吗?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呢?为了不产生这样的误会,所以说法虽然是空,而还有假名。《大智度论》把“假”音译成“波罗聂提”,别处也译为“施设”、“假设”,意思一样,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语言、文字(佛学也叫“名言”)。由此看来,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空),而且还要看到假设(假有)。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用这种方法看待缘起法就是“中道观”──既不著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龙树讲的中观方法,是他对中观所下的定义。实际上,中观思想是直接由缘起空思想发展来的。
  中观思想是怎样发展的?〈观四谛品〉对这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有明白的解释。“中”是从“空”发展出来的,是对“空”的进一步认识,由此而连带着产生“假”,又综合“空”“假”而成立“中”。但一般人不这样认识,把“空”看成极端而发展到“零”、“否定”。部派佛学者的认识就是如此。他们讲,如果把缘起看成无自性、空,就会破坏佛说的一切。佛首先讲了四谛,如否定了四谛,依之修习的人也不会得到四果,四果既被否定,作为它预备阶段的四向也没有了,这样就无僧宝,无僧宝也就无法宝、无佛宝,总之,一切都没有了。非但如此,佛说的因果既已全无,世间因果也不能离佛说因果而存在,也就破坏了世间法。但龙树认为这不过是对空的一种误解。为了清除这种误解,对空的真义作进一步说明,也有一颂︰“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意思是说,你们对空的三重意义不了解,所以才产生误解。空的三重意义是︰(1)空的本身,(2)空的因缘(所为),(3)空的意义(空义之“义”原有两重含义︰一作境界、对象解,二作用处、意义解。此处是第二种意思)。这意思就是说,应该首先了解空的本身是甚么,同时也要知道为甚么要讲空,最后还要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它的意义所在。空的所为,乃在于显示胜义谛。佛学把佛所说法分成层次,有了层次才能了解佛法的真义,要分层次就得有个标准,这标准叫谛。一般以二谛为标准,以世俗谛来说一切法是有,以胜义谛来说一切法空。所以说“空”的作用之一是它可以显示胜义谛。空的实际应用就在于有空才能有种种设施,如四谛、四果、四句、三宝等等。如果没有空,一切法都有决定的自性,那就无法作这些安排。对于“空”能做这种理解,就不会把它看成是简单的虚无了。佛学所施设的一切,都是放在空的方面来讲的,要先将不正确的看法去掉(空),才能给予正确的安排。由此看来,中观把空同假名连带起来看,乃是对空进一步认识所必然得到的结论。
  龙树的主要思想,集中地表现于所著《中论》一书中,如果原始要终地讲,就是该《论》所提出的“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两种理论。前者属于他学说体系中“境”的部分,后者则与“行”、“果”部分相联系。从哲学角度看,八不缘起相当于对世界的解释,实相涅槃相当于变革、改造世界。掌握了这两种理论,对掌握这一家学说的要点也就差不多了。(中略)
  [龙树学说的影响] 最后,讲一下龙树学说对以后大乘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四点︰
  (一)他的理论完全是从认识论角度来讲的,处处与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如讲对宇宙现象应该如何认识,怎样认识才算正确,还讲到应当怎样运用概念才得到正确认识等等。这个方向指出来以后,就决定了后来大乘佛学发展变化的途径。龙树的主张,有的同意,有的反对,所以既有发展,也有分裂,但是都没有超出他所指出的方向,也就是说,都建立在认识论的基础上。例如,“三是偈”中提到的“假名”这一概念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假名”的原意是“假设”、“施设”,梵文是prajñāpti。后来从这个字又引出vijñapti一字,汉文常译作“了”或“表”(如表业、无表业)。vijñapti这个字是由“识”(vijñana)变化而来,是识的过去分词,不但是识义,且有“识所表现出来的”意义。龙树第一次提出“假名”这一范畴,“假”用语言表示谓之“假名”,而在思想上的表现则谓之“了”,即“识”。后来就说成缘起法是空,但另一方面是“唯假”。向后发展,就说缘起法但有思想上的表现,谓之“唯表”,也就是“唯了”。由“唯假”到“唯了”(唯识)的思想变化,是很值得注意的。初期把“假”与“表”两字看成一个字,曾经通用,后来才分清界限,表示两个不同的意思。这就说明︰“唯假”、“唯识”这两种思想是有先后的、内在的关系。龙树的思想是指示了向唯识发展的这一方向。
  (二)龙树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如他所说的“实相”,所谓正确的认识,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所以他讲到“根本般若”部分就不能不带有神秘直观的性质。再从社会根源看,他的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得到了当时统治者更多的支持,这就注定了他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不能不具有唯心论的色彩。当然,他所依据的《般若经》也有唯心论的倾向,但其程度远不如他所组织的学说那样浓厚。他在《大智度论》(二十九卷)讲念佛三昧时,也就引到《华严》〈十地经〉关于“三界唯心”的说法。在其他地方,他也尽量贯穿唯心思想。这对以后大乘的发展,特别是对无著、世亲等建立的瑜伽行学派,影响是相当大的。瑜伽行派以唯识为中心,唯心论更浓厚了,其根源不能不追溯到龙树。
  (三)龙树的学说有立有破,但主要的还是破。这种以破为立的方法,到了他的弟子提婆,更是发展了。建立得不多,对反面批驳用的力量却很大。一部《中论》二十七品,有二十五品是以破的方式出现的。既然要破人家,就要以理服人,这就牵涉到思维的逻辑性问题。这也是印度的一种传统,他们是很注意逻辑的,其先叫“正理”,佛教加以发展后叫“因明”。龙树所著《回诤论》《广破论》都是专破正理派的。正理派的“量”是正面的认识。“量”的应用就是推理,正面的是“论证”,反面的是“驳斥”,都有一定规则。正理派在逻辑上比佛学先走一步,有所发展,龙树此时以破为立,对其学说加以驳斥。他在《回诤论》中根本驳倒了认为“量”可以认识一切的说法。龙树认为“现量”和“比量”都不可以作为认识的手段,这不与他自己的学说矛盾吗?不然。龙树对正理论的驳斥只驳斥他们片面的、执着的方面,驳斥他们不能超过单纯地推理阶段,不是全部否定的。龙树所用的方法,超过单纯的逻辑推理,虽也用逻辑的方法,但不片面、单纯而是带有辩证的意味,这与他的中观思想相一致的。中观不片面讲空,不片面讲假,二者统一不分离才是中,就是比较辩证的看问题的。这种方法对大乘发生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后来的大乘学者对此都有进一步的发展。龙树在这里指出了方向,也提出了问题,这就是人们在思想上怎样运用概念的问题。龙树以为若运用概念会落入戏论,这是很自然的,如果叫它不落入戏论就会有矛盾,矛盾怎样解决,这就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他所指出的这个方向以及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来大乘的理论发展是有影响的。
  (四)在实践观上,由于龙树把世间与涅槃打成一片,因而主张对世间服务的知识都要研究,后来归结为“五明”(声、内、因、医方、工艺)。不仅包括世间的哲学学说,而且有文字学、工艺、医术等等。在他所著的《菩提资粮论》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些主张。据传记记载,龙树本人是多才多艺的,他懂得化学(炼金术),会绘画、雕刻、制香等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西藏还有译本。汉译的《五明论》,已佚。这种对世间学多方面的研究,也促使了大乘的发展,并制约着大乘发展的方向。到后来瑜伽派,五明并重,在那烂陀寺学府还是实际贯彻了的。这种风气还流传到蒙藏地区,喇嘛庙宇对天文地理、医药艺术,各种都学。从一方面讲,佛教对一般文化的研究,其目的在把它作为帮助推广学说的手段,另一方面,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例如,中国不仅受到大乘佛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他们所带来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佛学所以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从文化交流这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附二︰印顺〈龙树的思想〉(摘录自《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四章第二节)
  龙树学被称为中观派,可见《中(观)论》所受到的重视。龙树是大乘行者,本于深观而修广大行的,所以更应从《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去理解大乘的全貌。龙树生于南印度,在北方修学,所以龙树论有综贯南北的特色;抉择、贯通一切,拨荆棘而启大乘的坦途,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的说明者。“佛法”的“四部阿含”以外,大乘经的传出,部类众多,宗趣不一,所以龙树依据古说,依“四阿含”的不同特性,立四种悉檀(siddhānta)以贯摄一切佛法。(中略)
  “佛法”以缘起为先,“大乘佛法”以空性、真如等为量。龙树面对佛教界的相互抗拒,于是探求佛法的真义,以“佛法”的中道缘起,贯通大乘空义,写出最著名的一偈,如《中论》卷四说(大正30‧33b)︰“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众因缘生法”,是缘起法的异译。第二句,依梵本是“我等说是空性”。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可见当时的经文及大乘行者,已有这种见解,龙树不过是论述得更精密更完成而已。缘起与空性,不是对立的,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从依缘而起说,名为缘起;从现起而本性空说,名为空性。出发于缘起或空性的经典,所说各有所重,而实际是同一的;说得不同,只是应机的方便。龙树是大乘行者,所以依空性成立一切,如《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回诤论》说︰“若人信于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空,是成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法则。大乘经说空性,大都是︰“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一切无所得,一切不可安立,一切法空而随顺世俗说有,不免引起误解︰真实义并没有善恶因果,说善恶因果,只是化导愚人的方便。说空而有轻视或破坏世俗事的倾向,问题就在这里。所以龙树重空性,而说缘起与空性,不但不是对立,而且是相成的。《般若经》广说空,重在胜义,但空也有虚妄不实的意义,龙树着重这点,专依无自性明空性。为什么一切法空?因为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无自性?因为是缘起有的。《中论》贯彻了有自性就不是缘起,缘起就没有自性的原则,如说︰“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众缘中有(自)性,是事则不然”。这样,缘起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无自性,所以从缘起,明确的说明了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如《回诤论》说︰
  “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颂)
  诸缘起法即是空性。何以故?是无自性故。诸缘起法其性非有,无自性故。(中略)无自性故说为空。”
  缘起与空性的统一,关键在没有自性。缘起是无自性的、空的,所以可依缘起而契会空性。空性是无自性的,所以依空而缘起一切。缘起即空,也就是“世间即涅槃”了。(中略)
  龙树以无自性义,成立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也就贯通了“佛法”(大乘称之为“声闻法”)与“大乘佛法”的对立。(中略)
  依龙树论意,说无我,说一切法空,只是应机不同;有些说得含浑些,有些说得彻底些。所以“佛法”说无我,“大乘佛法”说一切法空,是相通而不相碍的。修行者从观法而契入实相,《中论》的〈观法品〉,是观五蕴无我入门的,如说︰“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中略)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可见佛法本来不二,随机而方便不同,真正的解脱门是没有别异的。
  大乘经说一切法空,一切不可得,对于根性钝的,或没有善知识引导的,可能会引起误解,从《佛印三昧经》等,可见《般若经》等,已引起不重正行的流弊。同时,外道也有观空的,所以龙树论一再辨别,主要是二谛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众生生活在世俗中,没有世俗谛的名、相、分别,不可能契入第一义空;不依世俗谛的善行,怎么能趣向甚深空义?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所以虽一切法空平等,没有染净可得,而众生不了,要依世俗的正见、善行,才能深入。《金刚般若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知道,空性即缘起,也就是不离如幻、如化的因果。如《论》说︰“若无常、空相,则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为空。”空是如幻如化的,幻化等譬喻,是“以易解空,喻难解空”;“十喻为解空法故”。一切法空,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根)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所以,“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为离情执而胜解一切法空不可得,不是否定一切善恶邪正;善行、正行,是与第一义空相顺而能趣入的。即使彻悟无生的菩萨,也修度化众生,庄严佛土的善行,决不如中国所传的野狐禅,“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龙树“性空唯名”的正确解行,是学佛者良好的指南!
  龙树的时代,部派纷诤,而“佛法”与“大乘佛法”,又处于严重的对抗局面。所以龙树论的特色,是确立不二的中道,能适应多方,兼容并蓄。龙树《中论》的中道,是八不的缘起说。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阿含经》是约中道缘起说的;不生不灭,《阿含经》是约涅槃说的。(中略)
  龙树会通了《般若经》的性空、但名,《阿含经》的中道、缘起,也就贯通了“大乘佛法”与“佛法”,互不相碍。一切法义的成立,不是为了论议,论议是可破的,惟有修行以契入实相──第一义,才是龙树论意的所在。(中略)
  文殊法门,与《般若》同源而异流,每说烦恼即菩提,如说︰“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无量佛道。”龙树怎样解说这些文句?对于淫欲,《智论》依《般若经》,说三种菩萨︰“初者,如世间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道。二者,大功德牢固,初发心时断于淫欲,乃至成佛道。是菩萨或法身,或肉身;或离欲,或未离欲。三者,清净法身菩萨,(中略)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第一类菩萨,如释尊。第二类,“从初发心常作童真行,不与色欲共会”,也就是发菩提心以来,生生世世,过着清净梵行的生活。即使是得了无生忍的法身菩萨,也是这样。《大智度论》卷三十五说(大正25‧317b)︰
  “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着故,不妨于道。”
  “菩萨应作童真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行菩萨不着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
  有大乘人以为︰受五欲,对修道是不妨碍的,只要不执着他。对于这种见解,龙树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始终修童真梵行,能“速成菩萨道”,也就是成佛要容易得多。《龙树传》说︰起初,龙树与友人,到王宫中去淫乱,几乎被杀,这才深感“欲为苦本”而出家。龙树有过这一番经历,当然会称赞始终修梵行的。这是“大功德牢固”,不是一般人都能这样的。先受欲而后出家(第一类),应该是最一般的。第三类是法身菩萨,为了摄化众生,如维摩诘长者那样。大菩萨的善巧方便,不是初学者所能行的。说到“烦恼是菩提”,如《大智度论》说︰
  “因缘生故无实,(中略)不从三世十方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不)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相智慧者即是痴。”
  “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中略)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着此智慧即是愚痴。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
  龙树的解说,是依据《思益梵天所问经》的。《思益经》明如来以“五力”说法,“二者、随宜”︰“如来或垢法说净,净法说垢。……何谓垢法说净?不得垢法性故。何谓净法说垢?贪着净法故。”这就是《智度论》所说︰“痴实相即是智慧,取相智慧者即是痴”的意义。一般不知道这是“随宜”说法,以为究竟理趣。只知烦恼即菩提,而不知取相菩提就是烦恼!如通达性空,般若现前,那里还有烦恼?如误解烦恼即是菩提,那真是颠倒了!
   [参考资料] 《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中观与空义》《中观思想》《中观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2}~{65});《中观思想论集》《佛教文史杂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6}、{100});《谛观》杂志第三十八、第五十、第五十四期;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研究》;寺本婉雅《新龙树传》;M. 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佛教文献》第八章;M.Walleser《The Life of Nagarjuna from Tibeten andChinese Sources》;David J. Kalupahana《Nāgār-juna|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