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泉寺
(一)辽宁鞍山市千山五大禅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北沟的中部山腰上。关于寺名的由来,相传系因山上有泉,蜿蜒流入寺内,形状似龙而得名。一说唐太宗曾至此游幸,饮该处泉水,大赞水质甘甜适口,乃得龙泉之名。
此寺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始建于唐,后经明、清二代多次扩建,故颇具规模。全寺共有大小建筑二十余幢,主体部份座落于山腰平台上,布局整齐。平台分三层︰第一层为法王殿、斋堂、客堂;第二层为东、西配殿及“龙泉演梵”;第三层为大雄宝殿。其他如钟鼓楼、弥勒阁、后殿、藏经阁等建筑,则参差错落于四面陡坡的坡顶上。
寺中藏有大小佛像八十七尊,分别以铜、泥、铁、木、石等雕刻而成;其中以藏经阁的铜佛最著名,该像高一点三公尺,重达十五公斤,系明‧万历十二年(1584)李太后所赐赠。此外,寺域周围群峰环抱,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有松门塔影、瓶峰插翠等十六景及摩崖石刻等。
(二)山西五台山名刹︰位于台怀镇南五公里处。因寺中有龙泉喷出而得名。相传古时有九头龙出没此地,危害百姓,后被文殊菩萨降伏,而禁锢于地牢内。宋代,曾于此地建杨家将家庙。现今龙泉寺系民国初年所重建。全寺建筑以山门之玉石牌楼最著名,牌楼上雕有八十九条龙之图纹,十分生动传神。
(三)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二十余公里的太山上︰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寺内有唐代所建巨碑,字迹今已剥落。正殿殿内四壁均为悬塑,塑山、树以及殿宇,菩萨、罗汉像杂处其中,塑工精美,极富异趣。
(四)位于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山中︰始建于元代,至明代已告废圮;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重建。因寺建在山巅南坡,岩隙清泉细流,终年不绝,人称龙泉,寺亦因此得名。大殿前横卧一躯长约四点五公尺的石狮。狮背立一小型界石碑,刻于元‧至元二年(1336)。狮前有元代的“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
(五)位于福建省长乐县沙京莲花山︰原名西山寺,创建于南朝梁‧承圣三年(554)。据传百丈禅师怀海(720~814)即于此寺出家。唐‧咸通九年(868),以该地有青、黄二龙戏于井中的传说,乃赐名龙泉寺。此寺古迹甚多,寺后有石刻佛像一尊,寺前有龙泉古井等。
(六)台湾高雄名刹︰位于高雄市鼓山万寿山山麓。相传系因踞龙穴而建,故名龙泉禅寺。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日僧东海宜诚为首任住持。民国三十四年,隆道接任住持后,陆续扩建堂塔,其中尤以五十六年完成的慈寿塔为最著。塔高五层,内外柱壁,全以手工砌嵌而成,可安祀亡灵四万余位,为全省最大之灵骨塔。民国六十年,万寿山发现天然石观音像,寺中遂新建圆通宝殿以奉圣像。寺中建筑除上述万寿塔、圆通宝殿外,尚有舍利殿、山门、祖堂、般若讲堂、斋堂、功德堂等,并陆续扩建大讲堂、大殿等。现任(1993)住持为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