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清巴(藏Kloṅ chen pa;1308~1364)


  西藏佛教宁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译龙钦巴、龙清饶忠、隆钦然绛巴、渣华龙清巴等名。本名智美沃色,十二岁出家。曾随当时著名的学者学习宁玛派和其他教派的密法,又在桑浦寺学习慈氏五论和法称之七因明论等显教经论,成为当时著名的显、密兼通人物。师之显、密功力俱深,相传曾亲见莲华生大士,并蒙赐号为“无垢光”。且又曾亲见智海王母(移喜措嘉),而蒙赐号“威光金刚”云云。
  师之一生修订过不少宁玛派的密法,还写过二百七十余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七部论书︰《七宝藏论》(又名《隆钦七藏》,或《七句义宝论》)。他还到过不丹(一说是哲孟雄),在当地建立一座塔尔巴林寺,传授宁玛派的教法。其后,宁玛派又从不丹传到尼泊尔。
  师在世的年代正是帕竹地方政权绛曲坚赞掌权的时代。帕竹噶举是噶举教派的一个支系,从元朝末年到明朝中叶,一直是卫藏地区的掌政教派。此政权曾经一度限制龙清巴的活动,后经人调解,才又允其收徒传法。
  师在宁玛派的地位,被视为仅次于莲华生大士的大成就者。与萨迦派之萨迦班智达、格鲁派之宗喀巴齐名。其著作已被汉译者有《大圆满无上智广大心要》《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仰兑》等书。
  ◎附︰欣然〈龙清巴尊者一滴〉(摘录自《吉祥狮子》杂志一卷一期)
  尊者的生平
  据云尊者之祖父天护公享寿一0五岁,为莲华生大士二十五大弟子音胜公之第二十五代孙,天护公得“采石精甘露炼丹延寿”成就,尊者之尊大人法护公为密行瑜伽士与学者,尊者之母系出名门,尊者幼时即沉浸于深厚之学术与修行环境中,五岁时于文学即已相当了然,及长,从其尊大人处习医药、星相与工巧明,无不通达,法护公且引导尊者修习宁玛派莲华生大士嫡传之八大忿怒尊法,如大吉祥、普巴、马头王等,且于多种莲华生大士上师相应法精勤修习。九岁时即能背诵〈大般若第三会〉两万颂全文,至于八千颂则背诵已逾百遍。十二岁依止桑耶寺方丈意成宝,教授师为天庆喜光,蒙赐法名戒智,十四岁即精通律部,为众多学者公认辩才无碍。十六岁时从众多之上师学习丰富之密教且接受灌顶,举凡旧派、新派及希结派各种教法无不从学。
  十九岁离桑耶寺,入桑辅钮托学院正式学习慈氏五论、陈那之《因明》、法称之《量论》,以及《中观》与般若波罗密多法会。
  复从译师智坚习《三摩地王经》,广学《心经大疏》等,又及于梵文、修辞、诗学、工巧明。
  尊者虽广习诸事,于密修之精勤未曾少懈。多年来尊者于文殊菩萨、妙音菩萨、白金刚亥母诸成就法之修习甚为圆满,得圆满顿观之成就。尊者特倾全力于妙音菩萨法之修持,蒙菩萨特别加持,现量亲睹菩萨圣容,菩萨亲为展示此一世界,令其如观掌中果。复亲口指示其未来种种,至为殊胜。由于尊者在智慧方面之卓越成就,乃成为众所周知桑耶寺之“大界究竟者”,此为学术方面学位之一种。
  以二十余岁之年龄,尊者从宁玛派诸师如童义成、童月、佛称等学习密乘。然尊者夙秉法门无量誓愿学之志,复广从各派有成就之大德参学。如从第三代黑帽迦麻巴自生金刚广学迦举派各种教法,从胜士福德胜幢等受甚深萨嘉派教法,又从玄色仁波切受所有希结派及掘玉教法,更从童金刚等遍学迦当派教法。
  简言之,于十余年中,尊者广受当时所有各教派最重要传承之教法,遂成博学雄辩之作家与教师,时人称誉之为“语自在王”。
  二十八岁时,尊者决意弃世专志于修持所学,不顾众人之劝请,离桑辅徜徉于各处。终于佳美觉之洞穴中禅定五月之久,得觐度母,蒙度母许以在精进中赐与加持。在闭关期内,尊者安住长期之深定,乃成熟而堪为无上大圆满教法之法器。
  翌年春,尊者返桑耶,得悉闻名之上师姑麻惹扎驻锡邻近洚地之上鸦隆谷,于是趋访悉姑麻惹扎与七十弟子俱。尊者往访之前夕,姑麻惹扎夜梦甚多飞鸟衔其经卷页携往各方,由此梦兆知传承心子将至,喜甚。然尊者以资金短而不敷供养,不欲久留,然上师示意勿以供养为虑。
  尊者从学于姑麻惹扎上师之期间,遭遇极大困境,诸如由资金短少造成衣食匮乏,然收获甚丰,首年即受大圆满心要之教法与灌顶,翌年得更高之灌顶且受学大圆满三部,即心部、陇部、口诀部之教法无余。姑麻惹扎上师倾其全部修学于尊者,如瓶水入另一瓶,点滴不遗,并立尊者为传承人。
  三十一岁时,尊者离其最后之上师处而长期周游各方,一则沉潜于修持,再则教导从学之诸弟子。在尼辅须色地,初传心要教法于少许弟子,于此复由其弟子光铠处,得《空行心要》之教本。又一年,赴钦朴利莫坚,修习禅定并教导男女弟子八人,在此期间,据悉尊者曾多次亲见空行,特如金刚亥母、翠灯母,复在冈列托迦处,以多次亲见莲华生上师,蒙赐名“无垢光”,且又亲见移喜错嘉(智海王母)上师达六日之久,蒙赐名“威光金刚”,智海王母且亲为开示《空行心要》,澄清各项要点,复嘱尊者扩增而成《空行仰的》。
  亲觐无垢友时,嘱将《比马心要》教法授与其弟子童佛,彼为姑麻惹扎之化身,且嘱修复乌鲁爪地之庙宇。当尊者完成此一工作,同时又将释迦牟尼佛像、慈氏菩萨像、十六阿罗汉像整修完成。慈氏菩萨像向尊者开示︰“汝终将往生莲花集净土,成就佛果,号须弥灯胜幢。”
  尊者尝独修多年,并于自成熟之年岁中教导来自西藏各地之从学弟子逾千人,建立寺宇、修复庙堂多处,如桑耶寺、哈铃扎格寺、扎普寺、许色寺、冈列托迦寺,尊者喜于此处闭关,于此处完成甚多之著作。
  尊者曾数度往哲孟雄,从学者甚众,重整僧团,建塔巴林寺,兴盛迄今不衰。亦数访拉萨,当其首访觉康,由阿底峡尊者像额上放光直入尊者之额,遂忆及过去数生中曾为印度与中亚之学者。数访拉萨,多位卓越之智者向尊者问难甚广,咸为尊者深广之智识与理解所震慑,尊称尊者为“全知法王”,某次访觉康时,金色光自佛像直射而下,凝聚尊者顶上,出现多尊佛陀与菩萨,同声促尊者广为注疏,此即密意教法也。含《七句义宝论》《心性、禅定、虚幻休息》三部、《心性自在、法性自在、本然自在》三部、《曙光》三部、《仰的》三部等。
  尊者晚年遭逢不幸,遂出亡哲孟雄,一代圣者竟受政治迫害,斯亦众生薄福,然尊者终能返回故里,广事教化。
  尊者于五十六岁时预为离世作准备,向弟子告示,略谓︰“我于轮回之真相久已了然,是以世法于我无益,如今我即将离此无常之人身,欲为真实有益之教法作最后之释示,务必心领。”尊者于最后一年中将最卓越之教法传与亲近之弟子,遂使传承如长江大河之不绝。
  一年将终,尊者再返桑耶、甲马,于此处为千余闻法者开示法要,最后抵达清浦,山之秀美者也。遂谓众曰︰“此地有足以称述者即为与印度振神园相类之火葬场,令人兴起生于此不若于此处赋归也,我将于此弃去此朽败之人身。”之后,虽甚疲惫,仍相续教导不懈,直至晕倒数次,于众弟子之恳求下,而暂时休息,且表示未能将教法圆满授完,甚感遗憾。
  十二月十六日,会供诸空行勇父、勇母,众多弟子见护法与空行众皆来摄食,诚盛会也。尊者乃集众弟子而予最后之开示︰“世法无益,宜努力修法,特宜于彻却及妥噶法(立断、顿超)精进,如仍有不明处,可参读《上师仰的》,此书如满愿宝,依所研读者详作修定。如依此教,当能越烦恼障而达法性尽地。”
  十二月十八日(即1364年元月二十四日)尊者于众弟子之环绕中,以法身坐姿,弃去人身而安住于本然真实之境界矣。彼时大地动、极动;震、极震;吼、极吼,并现多种奇迹。尊者遗蜕为彩虹弧所笼罩,天雨散花达二十五日之久。四季逆转,腊月、元月竟然大地解冻,冰雪熔化,灌木开花。当尊者遗蜕抬至火葬场时,大地又现震、极震;动、极动;吼、极吼达七次之多。当遗蜕火化时,尊者之身、语、意融而为三金刚,眼、舌、心坚固,火不能焚。有五大舍利,象征尊者圆满开显五佛智,小舍利极多,能自孳生,由百而千,累累增上。
  尊者教法传承支脉甚多,经由尊者直接指示无畏洲(吉美林巴),心要教法乃得日见光大矣。时至今日,尊者之教法仍广为修行者所修学,福泽广被者众。祥化仁波切云︰“如为彼全知上师之弟子,宜常亲近宝贵教法,如依止之为终生之意伴,即此亦足。因再无其他可依止如此教法者,引导行人直达乐境,终至佛陀之果位。”
  尊者之著作
  尊者之著作多达二七0种以上,范围甚广,有诗歌、历史、文法、修辞、医药、天文等类,另亦编有《成就法》等。
  首要者为《七句义宝论》,此七论涵盖所有佛法之理论与实修,为深入了解无上大圆满教法不可或缺之宝典,兹简介如下︰
  (1)《最胜乘道句义宝论》︰本论包罗丰富,举凡有关大圆满教法各方面之说明,皆详加疏释,有二十五章之多。本论为通论之性质,其他六论各有专题。
  (2)《存在体验句义宝论》︰含疏解,疏解名为《无上三密续精华疏》,探讨存在体验之四项本质,即不可说性、连贯性、自发性与孤独性,且兼论何等人堪为受法之法器。
  (3)《口诀句义宝论》︰以韵文形式精简叙述佛陀于学理与修持两者教法之精华,探讨六项主题。
  (4)《哲理句义宝论》︰有八章之多,为佛法哲理穷搜细研之完整作品,本论始于佛陀历史,认系精神与文化现象,再则以佛陀教法之结集与传播为题,详论佛陀示寂后,四派之兴衰沿革,终则阐述存在之体验,而以大圆满之教法为巅峰。(5)《宝愿句义宝论》︰含大疏名《白莲花疏》,本论长达二十二章,论述大乘教法,由大乘佛法观点,探讨佛法世界,并有源自印度之佛法,与其他各宗派哲理系统之详论,而《白莲花疏》尤为详尽。(6)《明光金刚心无上密句义宝论》︰本论含十一章,为大圆满思想之总结,论及生而为人,欲追究何以为人,以人之状态存在,由内生起之失落感,复由内在之体验所得之认识,乃能洞悉人之发展而存续,实为其本身能明朗展示,不藉其他任何依凭,与大圆满心要教授密切相关。(7)《法义句义宝论》︰本典短而疏释详,探究作为存在本质之法义,不依任何有关存在法义之假设,七论中,本论为最广泛、最基础之理性研究,故为最重要之论典。本论共十三章,一以体验之本质为探讨,不以依于特别事物之体验为中心而论究。
  于七论中,尊者广引西藏早期佛法发展之文献,作为支持鲜活且实在经历之体验,发而为文之基础。此类引述,概以表达为主,非复教条形式,是以全部作品透露散发出,尊者实为独立有原创性之伟大思想家。以上七论辅以“无上法义金刚心”乃成静虑之根本要典。
  其次为《休息》三部︰
  (1)《心性休息》︰含十三章,为道次第之形式,以韵文写成。对心性之本质予以详释,实际指导以明其意义。另有疏释三种︰一名《大车》,为细释;二名《句析》,将十三章中每一章,逐句详作结构分析;三名《白莲花疏》,析本论为一四一项静虑课程,其中九十二项属大乘,二十二项属金刚乘,二十七项为大圆满不共教法。
  (2)《禅定休息》︰本论仅含三章,分别研讨静虑之适当地点,修行者操作之次第,行人如何操作,静虑之终极目标为何?亦以韵文写成。本论有三种疏释︰一名《圆满纯乘》,指导静虑实修法门。二名《白莲选粹》,为本论之结构解析。三名《精要选集》,为静虑操作实修之摘要。
  (3)《虚幻休息》︰亦以韵文写成,计八章,直探吾人平日认为稳定与可靠诸事物,实具虚妄、短暂、如梦之本质。亦有三种疏释︰一名《良车》,对本论细予疏释。二名《天花精粹》,为本典之结构分析。三名《如意宝》,为实修之指导纲领。
  三则为《本然自在》之三部︰
  (1)《心性本然自在》︰分三章,探讨心意本然存在之实质,自身存在且本然自在,相续展现,但一旦受扰,则陷入迷失。故尊者尝谓“勿须坚执彼、此之分别,内在灵明之觉知与彼与此,皆不相干,勿以人为污损心体本然。超越世智,令其自生自显不假造作,自然圆满发生”。疏释一种,名为《光轮》,指导纲领一种,名为《法性自显》。
  (2)《法性本然自在》︰诠释知性之觉、存在之觉、法性三者,并其中之关联,且阐明此三者与通常之“观念”并不相关。疏释一种,名《光穗》,指导纲领一种,名《法性圆成》。
  (3)《自我一致本然自在》︰世间有情受外境之影响,颠倒未尝或止。尊者起大悲悯,就知性与存在之关联,更进而指出根本所在,乃其本然性。故生命之存在,虽因时空不同,而所取之形态不同,其本然性未尝或异,遂得了然于本自一致,而本然自在也。疏释一种,名《光网》,指导纲领一种,名《法性任运》。
  四为《仰的》三部︰
  (1)《空行仰的》︰此部《仰的》系根据莲华生大士与智海王母之《空行心要》教法而来。尊者于面见莲华生大士及智海王母后,又得甚多之深密指示,奉命为《空行心要》作进一步之疏释与发展而来。内容分为六部份,分别记叙实修过程中之外、内、密甚深含义,与空行教法之口授、灌顶配合一致。其中含极为深秘之部份,非法器不传,纵使堪能,但加行不圆满,亦不能传之口诀,甚为丰富,兹举一例,即《金刚饮水仪轨》也,见此仪轨之名者,宜自慎重。
  (2)《上师仰的》︰此部《仰的》系依据比马拉密扎(即无垢友尊者)所授之《比马心要》(或译《无垢友心要》)扩充及疏释而成。系尊者面见无垢友祖师,得进一步之指授,复蒙祖师开许而得完成。含摄大圆满三部精华于一部,且另又有主要大护法之成就仪轨等。
  (3)《甚深仰的》︰尊者曾于闭关期中得智海王母亲临教授,至为嘉许,嘱尊者将所学两种《心要》汇而为一,于是一则专修,再则以修持之心得,恭请智海王母抉择后,融贯各种《心要》为一而成。本《仰的》分为三部,首则详述各种《心要》之传承史,二则为《仰的》之主要部份,所有《心要》传承,融贯汇而为一。且更进一步将原有之各项口诀,细予疏释,使闻法起敬信,而实修者一得永得,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之大法门也。
  五为《曙光三部》︰尊者为宏扬大圆满无上智之教法,毕生精力尽在于斯,然宁玛派之修行法门极广极深,含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不殆尽。而宁玛派之生起、圆满次第,任一法如修行圆满,皆得即生即身证入无果上位。修行人所以不克晋入无上境界,一方面故由于多生累积之业障,再则于贪嗔痴疑慢之转化,并非全力以赴,非法之过,人谋不臧也。
  尊者为使后起之秀,不致偏离当机之教法,乃有此作,将《心要》教授,与生起次第所依据之《根本本续密心要》予以调和而成有关《曙光三部》。
  六为《善逝教法史》︰本书分上、下二函。专家云︰必有一日尊者之《善逝教法史》将广为各方所接受也。此处暂时从略。
  七为《杂文选集》︰本集亦为两函。内含尊者诗歌、圣者行谊、即兴短文、历史小扎、经续攻读心得等,皆极精彩。
  结言
  尊者一生以修持为主,对佛陀之教法契入甚深,故修持乃得入于法性尽地。即以修持而论,尊者向来了解“体验”一词,在本质上,实具有对立之双重性。以人而论,第一人称之我,其身语意三业对周遭之环境,与第二者(人)作用,产生回应时,即成为“我”之体验。由此体验,导至略有改变之身语意三业,发而向外,再次接受反应,而得进一步之体验。安住本然之心,与此体验者经此体验而产生之心,其中间隙如何产生?尊者实注意及此,以尊者之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得以洞悉个中原委,发而为文,自得深中肯綮,要言不烦。
  尊者一生,皆以鲜活且亲身经历之体验,引导来者,故得不落窠臼如彼一味盲目崇拜量化戏论之智者。然亦于思辨,无所偏废,盖正法之抉择,非经慎思明辨不为功,而佛果则非历超越言思境之修行,无能直登也。至圣哉!尊者欤!
  [参考资料] 敦珠编‧刘锐之译《西藏宁玛法源历史赞颂》;敦珠着‧夜、刘锐之合译《西藏古代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