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原指掘凿岩崖为室,以安置佛像之所。《观佛三昧海经》卷四(大正15‧667b)︰“一一须弥山龛室无量,一一龛中有无量化佛。”另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坛、结跏趺坐,入火界定。《高僧传》卷六中,亦记慧远曾于庐山营筑窟室,图写佛影。此外,中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凿有龛室,内置佛像。
  传至后世,亦称以石或木为材料,作成□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或奉置开山祖师像)者为佛龛。或转称收纳死尸之棺舆为龛,另有龛子、龛柩、龛棺等别名。其大小不一,形状拟塔婆,四面设四门(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牌坊,并于四方悬幡,前后揭额,其上书寂静殿、无为窟或宝楼阁等。又,敛尸于龛,称为入龛或进龛;注以香油而锁之,称锁龛或封龛;移龛至佛堂或佛前,称为移龛;开龛荼毗,称为起龛;至于安置龛之堂舍,则称龛荐堂。此等仪式之作法,《敕修百丈清规》中均有所载。
  [参考资料] 《释氏要览》卷下;《禅林象器笺》〈器物门〉。